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廊坊市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8年11月30日 来源: 市科技局 作者: 字体:  

廊科〔2016〕75号

廊坊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廊坊市“十三五”科技发展工作指南》的通知

各县(市、区)科技局,市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的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依据《河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了《廊坊市“十三五”科技发展工作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廊坊市科学技术局

2016年12月1日

廊坊市“十三五”科技发展工作指南

“十三五”时期是廊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开创绿色、高端、率先、和谐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根据《河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指南。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回顾与面临的形势(一)“十二五”科技发展成效“十二五”时期,我市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开展“一十百千万”科技创新行动等一系列工作,科技创新环境显著改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型企业快速增长。“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从2013年的1211家增至326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从2014年的59家增至171家,均居全省前列,涵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集聚了新奥科技、华为、京东方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十二五”期末,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39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区6家,居全省首位。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43家、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14家,全国第一家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落户固安。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2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8家,孵化面积累计达到130万平方米,入孵企业和创新团队达到2000个以上。2014年,廊坊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情报所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为2000余家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促进企业新增利润上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二五”期间,引进专家14人,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10年的0.6%提高到0.85%。组织实施了煤基低碳能源、光电半导体照明等科技专项600余项,争取省以上科技专项资金近10亿元。取得国内先进以上水平技术成果500余项,58项科技成果荣获省以上科技奖励。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累计12621件和9082件,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195%和225%。取得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成果200余项,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支通用LED多面发光体灯泡、世界第一块5.7㎡双结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板、世界第一台智能化乳腺成像检测仪等20多项世界首创科技成果。新奥集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融合的分布式能源的网络系统基础研究”列入国家973计划,新奥集团“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关键技术”、久智新型光纤材料等多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河北省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新奥光伏、河北视窗列入科技部“金太阳示范工程”,固安、永清、大厂、香河、文安成功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行列。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十二五”期末,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五年增长1.16倍,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3.6%,五年提高6.4个百分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722项,投入工业技改资金2358.9亿元。农业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1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家;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00余个,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累计实现增收超过6亿元;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5%。社会管理、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惠民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跻身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在全省率先实施市、县两级数字城管,组织实施“智慧廊坊”公务云计算中心等40余项可持续发展优先项目。微煤雾化等煤炭清洁燃烧技术得到推广,城中村居民和农村居民基本完成清洁炉具改造替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成果丰硕,多项成果荣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顺利通过科技部、发改委等17部委验收。科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了《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十项措施》、《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鼓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八条措施的通知》等二十余项政策,向企业印发了《企业创新发展政策摘编》。科技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市财政设立10支、17亿元科技金融专项基金,带动近100亿元的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为全市科技型企业、京津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廊坊孵化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河北银行和廊坊银行分别在固安和霸州建立了首批科技支行,推出了“科保贷”等金融创新产品。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出台《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意见》,加强对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升级原有科技计划申报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申请、立项、合同书签订到验收的全流程网上办理,初步建立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运行公开透明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京津廊协同创新逐步深化。完成《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规划》编制,对京津廊协同创新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等进行“全区域、全产业、全要素”顶层设计。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京津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等主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接合作,吸引了200多家中关村企业在廊坊建立分支机构,引进了500多项北京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京津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中科院过程所、北京化工大学分别共建了钢木家具技术研究院、绝热节能材料研究院;建设了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北大协同创新创业基地、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等12家协同创新平台;共建了亦庄•永清高新区、西城•永清现代物流园、中关村固安高新技术产业园、京冀通航产业园、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固安合作园等园区。

(二)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定性阶段,是河北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廊坊强化科技引领、铸就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的重要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系统推进,创新型河北加快建设,将在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引进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为我市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激发我市创新发展潜能。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市科技创新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研发投入强度仍然不足,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4,全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集聚创新要素面临不少困难,“引项目难”、“引人难”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三是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不高,尚未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四是科技发展还面临体制机制约束,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五是京津冀协同创新缺乏有效机制、长效机制,合作深度不够。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目标(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创新、转型、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目标,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着力实施三大战略,深入推进六大工程,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创新和孵化转化,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力支撑产业转型、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在全省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率先建成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简称“一三六”科技发展思路)。

一个目标:

——建设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加强协同创新,着力吸引京津、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打造成为功能完备、体系健全、要素集聚、转化高效的新兴产业孵化转化基地、具有示范效应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先行区、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示范基地。

三大战略:

——携手京津战略。立足廊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努力发挥和挖掘自身区位优势和潜力,主动借力京津、融入京津,加强与京津创新主体对接合作,共建跨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共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同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创新中心。

——创新生态战略。围绕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推进“双创”平台建设,加快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发展,支持科技服务机构服务模式创新,打造专业化、全要素的创新生态链,增强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聚合力,打造京津冀创新创业新高地。

——全面支撑战略。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地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建设、城乡建设与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转化应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服务社会,增强科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支撑作用。

六大工程:通过实施创新主体壮大、创新平台提升、协同创新借力、两区一带先行、产业升级引领、科技应用示范六大工程,推进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加快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全力支撑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建设。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整合利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构建需求导向、企业主体的研发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的有效推进机制。

坚持聚焦重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功能区域开发、创新创业主体培育,统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打造核心竞争力,引领区域转型升级,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人才致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营造适宜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环境氛围,健全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发展激励政策,着力解决“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坚持改革引领。紧抓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和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坚持开放合作。立足国际国内视野,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进一步深化京津廊创新协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以科技开放促进科技发展、以协同创新带动科技进步。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形成3-5个综合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百亿元级新兴产业集群,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地位显著提升。

——科技创新投入稳步增加。“十三五”期间,全市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2.15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3%。

——科技产出水平显著提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件以上,取得一批在国际、国内领先的重大基础性和应用性科学研究成果。

——科技型企业逐步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万家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超过6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

——科技人才队伍加速集聚。院士工作站达到50家,博士后工作站达到10家;引进国外高端专家20人;培育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50个。

——科技创新服务环境逐步完善。打造一批新型科技服务业态,培育100家左右科技服务机构,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壮大各类创新创业投资资金和引导基金规模,到2020年,合作共建的科技创新基金总规模达到300亿元。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稳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全市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10%以上。

“十三五”科技创新指标与目标值

三、重点工程(一)创新主体壮大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增强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域,采取创新资金支持、贷款利息补贴等方式,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参与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制定。重点支持华为、中兴、新奥、华夏幸福等行业龙头企业引进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和技术研发机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龙头引领、产业链延伸、集群壮大的局面;积极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围绕产业升级技术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开展跨区域并购和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强强联合,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创新型领军企业达到100家,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数达到30项。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积极对接京津,着力引进一批辐射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制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路线图,通过上市扶持资金、定制化服务等,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端化发展。建立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动态管理机制,通过“高新技术后备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梯度培育方式,重点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力争每年新增100家左右,总数超过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实施苗圃、雏鹰、科技小巨人和新三板挂牌四大工程,针对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上市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分类施策、分层帮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各类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兼职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遴选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发展潜力巨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财税、土地、金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建立市县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后备库,重点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股改、上市挂牌等,推动形成一批上市企业。加快百世金谷、兴远高科、慧谷梦工厂、卫星导航产业港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区建设,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到2020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科技小巨人企业总数超过600家,挂牌和上市企业超过80家。

(二)创新平台提升工程紧紧围绕成果孵化转化、创新创业发展,推动孵化平台、研发平台、科技金融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阶梯型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对创新资源的吸附力、承载力。

加快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支持社会资本采取独资、PPP等形式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推进廊坊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园、龙河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创业基地、河北省航天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孵化平台建设。选择创新基础较好的县(市、区),集中打造一批具备完善的创新教育、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及居住配套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创新社区。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选择配套设施完备、商贸交通便利、生活服务完善的黄金区域,建设高标准、高品质创客新城或创业街区。依托重点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院所、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新建、改建一批创意工厂、创客基地、众创公社等众创空间,推动创客咖啡、京东创客孵化空间work+、壹佰文创孵化基地、太库科技孵化器等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50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20家;建成众创空间50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6家;域外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达到20家。

建设一批研发平台。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布局,增强技术创新基础能力。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支持优势产业领域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联合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推进机器人、航天遥感、VR等10个产业技术联盟建设。鼓励企业到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城市布局研发中心。鼓励行业旗舰式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优势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到2020年,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总数突破800家,建立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超过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

搭建科技金融平台。吸引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有特色的城商行、外资银行及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在廊坊设立分支机构。引进一批科技创业投资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科技支行。规范发展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建设廊坊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加强与银行、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专业合作,加快形成业态相对完善、功能较为齐全的科技金融体系。

打造科技服务平台。整合廊坊市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信息和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设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站、区域合作站,加强与京津科技条件平台互联互通。建立京津冀技术交易网络服务平台廊坊分支机构,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中国创新驿站河北省基层站点,精准对接企业技术转移服务需求。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依托廊坊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立具有专利检索、展示交易、法律咨询等功能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京津等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全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全市科技成果信息公开系统,完善廊坊市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积极发展创新型科技园区。发挥廊坊开发区、燕郊高新区等国家级园区的创新主力军作用,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全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高新区提档升级工程,支持固安高新区、龙河高新区等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省市级园区创新发展,发挥“集群创新”效应,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园区力争达到4家,主营业务收入超2000亿元的园区达到2家,超1000亿元的园区达到2家,所有园区都要向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迈进。

(三)协同创新借力工程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京津研发、廊坊转化”,着力引进创新创业资源,共建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孵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京津廊协同创新共同体。

强化创新资源导入。主动对接京津科技型企业,积极支持其在廊坊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对接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实施“百家院所进廊坊,万名人才齐创新”工程,吸引高校院所在廊坊设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吸引京津高端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廊坊创新创业。重点加强与北京创新资源综合运营商合作,吸引京津知名创新型孵化器在廊坊设立分支机构,引进新型创新创业服务模式,提升廊坊科技服务能力。

加强与京津共建创新载体。支持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中关村固安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共建园区提档升级、完善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共建共管共享的运作机制。以华为、润泽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大数据存储平台、大数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共建“京津冀大数据走廊”。重点推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清华大学智能无人机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中试基地等协同创新基地建设,联合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培育高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到2020年,实现协同创新基地县(市、区)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全覆盖,新建各类协同创新平台、基地60家,总数达到100家。

组建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联合京津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推进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围绕产业升级、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领域,组织联盟内企业与京津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开展协同创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转化一批新技术、新工艺等科技成果。

(四)两区一带先行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强化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产业创新,率先推进“两区一带”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1.加快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有力推动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强化科技园区引领带动作用。以燕郊高新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京南•固安高新区、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和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为核心区域,强化聚集效应和示范作用,率先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比照中关村创新生态环境,补足园区“短板”,形成科技园区内生发展动力,真正建设几家在全省、在全国叫得响、带动广的科技园区。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改革,探索将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通过奖励等办法把部分股权、知识产权让渡给科研人员,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探索建立与京津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平台等互认制度,促进京津冀创新资源流动和共享。

2.加快推进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

按照河北省对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的总体部署,积极与周边区域开展共建合作,实施一批科技专项行动,加快构建“京津研发、廊坊转化”的发展格局。

——深入开展京南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共建合作。依托固安高新区、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霸州开发区,与保定、石家庄共同建设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积极争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在廊坊落地,打造人才特区、制度特区、资本特区、智慧特区、服务特区等五大特区。主动对接北京中关村、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孵化转化、公共服务、众创空间等四大平台。

——集中实施一批科技专项。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在廊坊布局,吸引相关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集聚,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隆起带和新兴产业增长极。

3.加快推进环首都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

以毗邻北京的6个县市区为核心区,加强与首都农业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合作,通过共建农业科技园区、实施农业科技专项、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等,争取到2020年,建成京廊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三河、固安、大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河北永清新苑阳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省级以上农业园区为支点,积极推动“一带百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永清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世界农业嘉年华、太阳能光伏农业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力争各县(市、区)建成1-2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在万亩以上种养加游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到2020年底,全市现代农业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提高到70%以上。

——实施一批现代农业科技项目。强化与农业类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动植物优良品种,重点支持耐旱、节水的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技术研发。重点推进农艺、设施、机制、科技等综合节水,推广耐旱品种及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积极推动农药喷洒无人机、智能拖拉机、自动收割机等智能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重点依托辖区内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积极引进一批北京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项目,转化应用、加快落地。到2020年,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种、养、加工各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率达90%以上。

——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重点围绕绿色蔬菜、优质肉奶、食品加工、休闲农业等领域,集中扶持一批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择优培育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主体,突出特色,打造廊坊品牌。到2020年,培育40个具有知名品牌的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5家、超100亿元的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家。

——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整合现有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建立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市、县、乡、村、户五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五)产业升级引领工程围绕以“大智移云”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统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推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1.加快新兴产业科技创新

(1)新一代信息技术

重点围绕通信设备、平板显示器件、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与产品研究。到2020年,以“大智移云”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经济规模年均增速20%以上,向千亿元级产业迈进。

——“大智移云”。重点发展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产品研发,虚拟现实(VR)硬件、软件及内容制作,芯片和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物联网产品设计、生产和推广,云计算终端产品制造、云计算服务外包,云平台等领域;加快华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廊坊)云中心、润泽国际信息港、中国联通华北云基地、京东集团北方大数据中心、中国人保北方信息中心、广阳区“中鼎云”数据基地等项目建设。

——通信设备。重点研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开发光传输、数据通信等关键技术。

——平板显示器件。重点开展光阻油墨、滤光片等平板显示核心技术研发,支持LCOS、电子纸等所需关键原材料、驱动电路、面板相关技术攻关;大力推进以第6代AMOLED面板生产线、AMOLED显示模组和京东方二期等为龙头的大项目建设。

(2)高端装备制造

重点围绕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节能环保设备、工程机械装备、汽车零部件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到2020年,形成整机带动能力强、配套体系较完善的百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智能装备。研发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多轴联动机床、专用数控加工中心等智能制造装备,突破新型传感器、伺服电机、系统集成等关键零部件;加快机械、汽车、印刷、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

——航空航天装备。重点开发航天精密仪器、航空器、北斗卫星导航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推进彩虹无人机项目建设。

——节能环保设备。重点研发污水处理、除尘、脱硫、脱硝、空气净化、节能液压元件、发电厂胶球清洗装置、二次滤网净化装置等节能环保设备。

——工程机械装备。重点发展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冶金机械成套设备、管道工程机械仪器、建筑施工器具、石油机械等产品,加快首钢装备制造业基地项目建设。

——汽车零部件。重点开发制动钳总成、盘式制动器、汽车漆、空压机、内饰件、发动机零部件、紧固件、座椅加热器、方向盘温度调节器、电子电器元件和电缆线束等产品,全力推进中国汽车零部件(廊坊)产业基地建设。

(3)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科技金融、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领域,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加强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品牌企业,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科技服务。重点支持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

——科技金融。重点发展供应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等创新金融产品。

——信息服务。重点发展平台资源管理、云安全防护、大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分析等云计算软件开发与应用。

——文化创意。重点支持激光显示、海量存储、数字版权保护、数字出版物卫星发行、视频点播、数字内容集成与分发传输、网络视听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VR虚拟现实设备及内容、移动游戏操控设备、电竞直播技术、现实增强技术及3D、4D、球幕、IMAX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电子商务。重点发展移动电商、农村电商、医疗电商和跨境电商等领域,加快京东电子商务产业园、固安空港物流园、燕郊空港国际物流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

——智慧物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广物流行业标准化设施、设备和器具应用。

(4)生物医药

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促进集药物发现、研发、制备、生产等环节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到2020年,完成一批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实现一批优势大品种国际化。

——生物制药。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抗体、多肽、疫苗、诊断试剂等领域。支持神威药业、森隆药业等开展新型中药注射液、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研发。

——医疗器械。重点发展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医药器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医用机器人、影像设备、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远程诊疗设备等领域。

(5)新材料及节能环保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OLED半导体照明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颠覆性新材料等领域,加快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品开发。到2020年,形成一批10亿级新材料创新型企业。

——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发展纳米半导体材料、光学材料、超硬材料等领域。

——OLED半导体照明材料。重点发展高效氮化物LED材料及芯片、大尺寸OLED面板、白光OLED器件、柔性OLED技术等领域,加快清华大学OLED照明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

——高性能复合材料。重点发展碳纤维、芳纶纤维等高性能增强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晶硅材料、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等领域。

——颠覆性新材料。重点发展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智能材料等领域,加快推进清华大学XIN中心石墨烯传感器项目建设。

2.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全面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生产过程创新,积极引导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制品加工、绝热节能材料等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采用绿色环保安全的生产材料,提升产品性能、质量及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促进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环节的产品开发及应用。

3.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开展“互联网+”行动,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培育一批“互联网+”新业态,打造京津冀“互联网+”创新示范区。

——“互联网+”创业创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积极推广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实施新兴产业“双创”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

——“互联网+”产业。推动“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在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在产业的研发设计、柔性制造、销售渠道、战略创新、组织变革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批基于互联网场景、专业化协作,提供“总体解决方案”的产业生态圈。建立“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示范,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培育“互联网+”服务业新业态,提升商业、物流业、社区服务、健康养生等服务业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六)科技应用示范工程在民生保障、生态建设、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领域,筛选并推广应用一批适用性技术及产品,提升全社会科学技术应用水平。

开展科技惠民活动。围绕群众关心的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问题,组织开展重大流行疾病、高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职业病、慢性非传染疾病、老年疾病、食品安全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构建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数字、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数字印刷,推动文化业态升级。支持社区管理、社区便民服务领域的科技应用示范,推进一批智慧社区试点建设。

强化科技对生态支撑作用。加强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资源综合利用和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推动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示范推广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药安全施用及残留降解等农业清洁生产新技术。

推动全民科普。确保政府科普专项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建设市级科技馆,有条件的县(市)要建设专业科技馆、特色科技馆,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科普基地,开放科研设施。定期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展示、科技咨询、科普竞赛、科普文艺演出、网络科普传播、科普旅游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壮大科普队伍,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科普工作的新机制,整合社会团体、大型企业和新闻媒体等优势资源,探索社会化办科普的新路径。加强学会(协会)、园区科协、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等基层组织建设。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各类数字化平台,拓展数字城管功能,推进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在规划、交通管理、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综合执法等多部门联合应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市积极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建设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将人、房、地、事、物、组织纳入信息平台管理。围绕统筹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新型城市化建设领域,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构建服务全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提高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智能化网络平台建设,提供网上咨询导办、办件查询、审批监督等集成服务,打造便捷高效的智能化政务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电子营业执照,打造廊坊政务云,推行企业自主登记制度。深度整合政务服务内网平台和微信平台,创建“一码通”服务模式,利用贯穿办事全过程的二维码,实现办件环节、剩余办理时间、提前办结时间等即时查询。

四、政策保障(一)加强领导与组织协调市科技局牵头组织实施本规划,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各自特色,做好本规划与科技计划的衔接,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和年度评估制度,有计划、分阶段地对本规划中重大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重点抓好中期评估和年度评估,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根据未来发展环境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情况及时修订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科技规划的贯彻宣传,做好协调服务和实施指导,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二)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认真落实国家和河北省关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意见。落实国家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建立科技人员分类考核评价机制。落实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管理中的后补助机制。建立扶持创新服务平台、孵化器、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发展的动态补贴机制。建立企业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引导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重大技术转移和重大成果转化。完善科技计划(奖励、项目)评价体系和制度,针对不同的科技计划(奖励、项目)出台相应的绩效考评办法,明确相关评价标准,建立以成果转化应用效果作为检验评价绩效标准的机制,确保科技评价和考核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出题、政府立题、企业担题、协同破题”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积极争取河北省科技创新券试点,探索制定与京津衔接、统筹使用的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创新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探索设立廊坊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建立“平台+机构+产业+资本”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运营发展模式。

(三)引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积极引进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开发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领军人才。实施“双百双千”推进工程,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培育一批科技英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借鉴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经验,推进燕郊高新区和廊坊科技谷“人才特区”建设,采取外籍人才“绿卡”、星期日工程师、技术合作、短期聘用等各种途径,柔性引进产业升级和学科发展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扎实推进本地人才队伍梯次培养。对成功入选院士、省“巨人计划”、省“三三三人才工程”、获得国家或省级科学技术奖励、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承担河北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资金奖励,培育一批本地高层次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每年定期组织企业家到先进地区或知名院校考察学习,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及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大力发展“创业导师+创业培训”等服务模式,培育一批创业优秀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培育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

(四)健全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积极争取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在廊坊推广落地,加快推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非上市中小企业通过股份转让代办系统进行股权融资、扩大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股权和分红激励、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等6项政策。认真落实廊坊市关于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机构编制管理更大自主权、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研自主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扶持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改进市级财政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等一系列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实施细则。

(五)加大科技发展专项投入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活动,加大对科技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投入活动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创新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方式。探索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设立引导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参与和支持创新,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放大效应。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省各类创新创业子基金,加强与域内外各类金融和投资机构合作共建基金。市级财政出资引导社会资本联合组建廊坊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点击下载廊坊市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