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廊坊市“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

2018年04月09日 来源: 市发改委 作者: 字体:  

(2018—2020年)

为促进“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冀发〔2016〕44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14〕63号)、《河北省“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冀政办字〔2016〕69号)和《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夯实公共卫生和高端医疗技术,加快发展接续性医疗服务,培育发展壮大生物医药、健康养老、中医保健、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健身休闲等医疗健康产业,着力增加供给、创新模式、扩大消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努力将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政府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加强政府在政策制定、标准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健康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2.健康优先,统筹推进。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健康廊坊建设。

3.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强化改革对健康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效释放人才资源活力。着力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提升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

4.突出优势,融合发展。科学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引导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和集聚发展。大力促进医疗服务和健康养老、体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生物医药、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把医疗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5.开放合作,互惠共赢。在宏观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开放我市的医疗健康产业市场,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吸引京津的先进技术、专业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引进国内外新型健康服务业态,构建互惠共赢的产业生态。

(三)发展目标

1.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养老、健康保险、健康旅游、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等多样化服务快速发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旅游等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健康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推进。

2.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实力、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一区两业多支柱”的发展格局。产业规模显著提升,产业品牌不断涌现,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对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大健康、新医疗”产业产值力争比2015年增长50%,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3.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支撑力大幅提高。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行业标准和规范更加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模式比较完善,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多渠道投入的产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主要健康指标

二、产业发展布局

(一)建设精准医疗示范区

以廊坊市中心城区为基础,打造医疗高地,建设精准医疗示范区。

(二)发展医药及医疗装备制造业

把燕郊高新区和固安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成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重要支柱。重点推进廊坊市医疗机器人系统及智慧医疗产品生产项目。

(三)发展多支柱健康产业

1.健康养老业:依托燕达金色年华、三河社区养老建设京东健康养老基地,依托固安、霸州建设京南医养结合基地。

2.健康旅游业:建设霸州“茗汤”、固安温泉旅游示范基地。依托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建设健康与休闲旅游酒店。开展中药种植旅游。

3.体育健身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把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健康廊坊”工程,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体育与健身、休闲、医疗融合发展。

4.健康保险业:大力发展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有机融合。

5.医疗卫生服务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展第三方医疗,推进社会办医。

(四)建设“健康小镇”

建设集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养老、中医药保健、健康旅游、健康食品、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多类型关联产业集聚的健康小镇。打造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新高地。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新医疗,打造精准医疗示范区

1.高端医疗。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廊坊市核心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利用市场力量,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技术人才和技术设备,打造高端医疗平台。瞄准国际医疗健康前沿技术,紧密结合临床,积极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和实验室或研究性医疗中心,开展前沿的医学科研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及转化。围绕血液病、肾病等领域,建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

2.医疗新技术。促进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医疗服务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基因检测、远程医疗、个体化治疗等医疗服务新业态,形成医疗活动专业化、精细化。充分利用穿戴式植入式智能设备、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终端设备,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抓住全球精准医疗发展机遇,建设精准医疗示范区。

3.医疗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医学科研成果,把廊坊市打造成为国内外临床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迅速把医学最新科研技术转化为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提升我市重大疾病防治能力,让医疗技术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二)发展医药及医疗装备制造业,培育健康产业新支柱

1.医药制造业。重点发展以基因工程药、新型制剂、中成药等为重点的医药产业。围绕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临床急需的抗耐药菌和抗真菌新型抗生素需求,发展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在生物药方面,以固安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中科生物为载体,加强抗体、治疗性疫苗、体外诊断试剂、基本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的研究与产业化。

2.医疗装备制造业。围绕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家庭和个人保健市场的需求,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增材制造等技术,构建医药产品消费需求动态感知、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支持企业加快医疗器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重点开发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推动生物三维打印技术、数据芯片等新技术在植介入产品中的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着力发展高端医疗器械等诊疗设备。

(三)完善健康服务领域,培育健康生活方式

1.健康养老服务业。构建医疗与养老有机融合的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康复机构合作,鼓励有医疗需求和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形成互联互通、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全市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落实65岁以上老年人就诊、检查、交费、取药、住院优先政策。建立健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制度,为老年人医疗保健和护理康复服务提供保障。

开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行动。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能力;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鼓励医生与家庭结对服务。推进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老年人照料服务。完善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服务合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和家庭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工程。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健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合作,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鼓励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健康养老业务,通过医疗契约服务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

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具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同等享受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行政审批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共同研究,定期公开公示设置规划,探索开展一站式办理的服务新模式,为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便捷服务。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需求,积极开发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2.健康旅游业。推动构建健康旅游产业大格局。高标准建设环首都旅游产业带,利用我市旅游资源,建设中医保健、温泉养生、康复疗养等一批健康旅游基地。打造以固安温泉为代表的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健身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文化名片。打造一批集度假、疗养、保健、养老、娱乐于一体的优质休闲养生区。

积极开发健康旅游产品。整合绿色生态、医疗、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开发温泉、生态游等健康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健康旅游示范产品。

3.体育健身产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把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健康廊坊”工程,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与强身健体、康复融合发展。

推动体育与健身、休闲、医疗融合发展。转变体育产业、健康产业投入方式,将体育健身作为重要增长点。充分发挥体育在疾病防御、慢性病防治、病后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公众转变健康消费理念,使传统事后医疗投入转变为事前健身投入和事后医疗投入相结合。加强对群众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将医疗愈后恢复与康复训练、体能训练引入定点健身俱乐部。鼓励更多人群参与科学健身,实现减少疾病发生与体育健身产业同步发展。

促进体育生活化、体育消费便利化。鼓励体育场馆、健身会所、体育组织等面向社会提供便民服务。建设综合性体育服务互动平台,鼓励体育赛事、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行业联动,推动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探索竞技赛事与群众性赛事同时举办、紧密结合的赛事模式。加快京津廊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一批体育服务业重点项目。对已形成规模和品牌的廊坊国际信鸽展等大型赛事和活动,提档升级,提高影响力。

4.健康保险业。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积极探索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等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

5.医疗卫生服务业。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加强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县级医院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以国产设备为主,推进建立县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形成“县检查、省诊断”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以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备,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明确基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定位,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转变基层服务模式,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个一工程”,即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位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强化服务体系薄弱领域。继续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扩大优质资源技术辐射范围。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加强市级心血管、肿瘤、儿童、妇产、精神医院等专科医院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推进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和妇幼健康、精神疾病防治、护理康复、卫生应急、血站、国产医疗设备应用示范基地等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

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职责,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培训和考核。重大疾病诊疗逐步交由医疗机构统一负责,患者在社区的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和健康教育等逐步交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推广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与城乡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完善分级诊疗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基层承接多发病、常见病和康复治疗的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加快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基本建成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卫生计生一网覆盖、居民健康一卡通用和医疗、医药、医保信息资源融合共享。强化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贯穿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应用,推进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强化预防、治疗、康复的精细服务和居民连续的健康信息管理业务协同,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的精准管理。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模式,实施“e健康”工程(互联网+健康医疗),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

实施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着力推进市县两级中医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力争每个县(市、区)有一个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完善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建立中医科、中药房;加快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建设,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7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诊所,支持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推进多种中医药方法综合应用的治疗模式,推行多专业一体化诊疗的服务模式,发展“治未病”和康复等中医药服务,探索建立中医医院服务新模式。

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办医。凡是没有明令禁入的健康医疗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引导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放宽服务领域要求,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大力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积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康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卫生检测中心、影像中心和病理中心、制剂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推进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健康服务云平台等第三方服务外包,发展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相关第三方服务机构。

(四)打造健康小镇,推动健康发展

1.加强新兴城镇的健康规划。以城镇化建设为基础,在新兴的城镇发展中,突出健康生活理念,聚集健康要素,实现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服务对象的产业融合,加强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养老、中医药保健、健康旅游、健康食品、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规划,建设新型健康小镇。

2.增强城镇发展中的健康要素。现有城镇发展应注重加强健康要素的聚集,在推动实现健康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医疗服务、养生保健、健康养老、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健康小镇的重点建设领域。着力拓展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构建多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开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就诊指导、就诊预约等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在健康小镇建设健康养生馆、健康保险园区、健康养老园区、健康旅游园区等新型健康园地。

四、打造产业支撑平台

(一)构建“互联网+医疗”平台

重点促进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大健康、新医疗”产业的融合创新,为产业智慧化提供重要支撑。

1.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廊坊“健康云”。整合全市医疗健康资源,建设一个面向患者、百姓和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医药企业的廊坊“健康云”,实现跨机构、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医疗、健康管理、远程会诊和保健服务,为政府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撑,为健康服务机构和企业提供健康相关信息服务。

2.加快建设健康信息平台。健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实施全市居民健康“一卡通”工程,实现各类个人健康信息归并、整合和共享。支持第三方机构建立医学影像、检验检查报告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医院管理和信息共享系统。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医疗信息数据库。制定医疗服务信息交换标准,建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与北京、天津市专家、医院建立合作机制,提升我市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水平。

3.大力发展新医疗电子服务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面向患者、医生、医院、保险、药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新型业态。重点培育综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健康养老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打造高端医疗技术和管理平台(诊室、手术室、放射、检验检测、药房、康复、体检、专科医疗),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高端医疗患者的服务体验。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网上支付、远程培训等健康信息服务业务。积极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

(二)拓宽投融资平台

完善多元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建立健康产业发展投融资基金,鼓励私募公司和创业投资机构对健康企业的股权投入。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主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管理健康保险机构通过服务提供、参与健康管理、风险分担、医疗机构设置等各种方式为健康廊坊发展注入资金。

(三)搭建人才支撑平台

利用京津一流的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采取合办、引进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到我市兴业。加大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健康相关专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健康管理、健康养生、中医药保健、健康旅游、健康制造等领域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充分依托职业院校和成人(社区)学院,积极开展健康产业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推进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行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旅游委、市体育局、市食药监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廊坊市推进“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规划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围绕发展定位和重点,结合总体空间布局,进一步编制“大健康、新医疗”产业重点领域和行业专项规划,形成统一衔接的“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要结合本地实际,根据本规划,制定本地“大健康、新医疗”发展规划,完善工作机制,统筹组织实施。

(二)推进政策创新。全面梳理“大健康、新医疗”产业领域的相关政策,落实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的优惠措施,着力从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体育、医疗等产业引导基金在投向上向“大健康、新医疗”领域倾斜,对重大产业项目进行扶持。探索“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管理方式,促进重点产业和领域加快发展。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健康产业公共产品指导目录。完善医保支付机制,充分发挥医保基金引导健康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三)优化发展环境。按照“非禁即准”原则,全面清理和修改不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落实省委办、省政府办《关于进一步深化设立行政审批局改革的若干意见》,行政审批部门与卫生计生部门做好工作衔接,确保审批与监管无缝对接。落实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审批标准,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研究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全面精简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严格执行“先照后证”工商登记制度,促进工商登记制度便利化。推进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布涉及健康产业企业和机构的政策目录清单,保障企业依法享受优惠政策。

(四)加强监测评估。尽快建立“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完善产业运行监测网络平台,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的统计监测,及时分析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措施建议。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大健康、新医疗”产业规划实施进行中期评估机制,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加快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目标和指标纳入各地、各有关部门考核体系,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