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廊坊

战国时期廊坊地域行政建置考(上)

2023年11月09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倪和平 字体:  

编者按:战国风云,七雄并起,两千多年前的刀光剑影也曾在廊坊这片土地上上演。燕赵、燕齐之间时而紧密联合,时而相互征伐,关系微妙,错综复杂。本文即是对战国时期廊坊地域行政建置情况的考证,也能让人们对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有更真切的感受。

说起廊坊历史,引用最多的是明人蒋一葵《长安客话》中的一句话——“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合符釜山,遂隶涿鹿之阿”,这就把廊坊历史上溯到五千年前三皇五帝的远古时期。通过多年考古调查,我市三河孟各庄、刘白塔等地发现有新石器时期遗址,全市范围内商朝遗址也有零星分布,这都证明了廊坊地域内有早期的人类活动。

廊坊地域在社会结构、组织形态等方面脉络清晰的历史应该从西周封燕开始。公元前1044年,武王姬发伐纣推翻殷商之后建立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周王朝以都城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大片土地,建立由周王直接统治的中央特别行政区,此谓之“王畿”。王畿以外的全国所有土地划分之后,分封给姬姓的周王室亲族和少数异姓有功之臣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犹如众星捧月环绕拱卫着王畿,这其中就有武王封其弟召公姬奭的燕国。《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从此,燕国在贯穿西周、东周长达八百多年时间里,成为北方地区的一个统治政权。今天廊坊所处的大部分地域,都在燕国所辖范围之内。因此,研究燕国历史是追溯廊坊历史文化的正脉。

然而,三千多年的风尘埋没了太多历史信息,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国祚八百余年、世系历40余代的燕国,在司马迁的《史记·燕召公世家》中仅用了区区2300字就从头说到了尾,并不是太史公惜字如金吝于笔墨,而是他手中掌握的燕国史料也十分有限,这一点从《史记》所录燕世系中从召公到第九世燕惠侯之间资料为空白就可看出端倪。

针对历史研究过程中史料缺失的问题,早在清末,一代大儒王国维先生就提出用“二重证据法”来解决历史悬疑问题,其言“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此说与从西方引入的现代考古学异曲同工,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学术正流。从司马迁著《史记》的两千多年前到现在,无论是科学考古发掘,还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出土的文物资料补充了诸多史籍之不足,使今人手中掌握的历史信息远富于司马迁时代。有赖于此,燕国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出现,这也使廊坊历史研究有了更多的线索和支撑。由于燕国早期涉及廊坊地域的史料依然不够充分,本文只就廊坊地域战国时期的行政设置这一角度略作铺陈。

在正史中,廊坊所辖诸县(市、区)最早置县时间为西汉高祖初年,如安次、固安、文安、大城都是在这一时期置县,其他地方都相对要晚一些。那么西汉之前廊坊地域内有没有行政设置呢?遍览诸县史志,西汉以前仅注明其地所属,至于有无行政设置均语焉不详,或不云所以,或以“汉以前邑名无可考”一语带过。在《史记》《战国策》等史书中,虽然零星记述了一些廊坊地域内战国时期的地名,诸如方城、临乐、武平等,但这些地名是否代表当时的行政设置仍未可知。

史书中出现所涉廊坊域内地名的情况多出现在燕昭王前后。燕昭王是燕国中兴之主,其父燕王哙受人蛊惑,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此不合周礼之举遭到从燕国内部到燕国以外各诸侯国的普遍抵触,子之主政三年燕国大乱,在公元前320年,齐国、中山国联军乘机攻燕,燕国国都被攻破,燕王哙和子之被杀。在面临灭国之际,赵国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出于邻国之间力量对比的综合考量,将燕国送往外国当人质的公子职送回燕国担任国君,这就是后来的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在燕下都高筑黄金台,“千金买骨”,招纳贤士, 乐毅、邹衍、剧辛等各国俊杰争相聚于燕昭王麾下。

随着国力日盛,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与秦国、赵国、韩国、魏国合纵进攻齐国,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市,除了莒、即墨两城,几乎攻占齐国全境,一雪当年破国之耻。燕昭王在位三十三年,把原本弱小的燕国带入一个最为鼎盛的时期。燕国疆域“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疋,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史记·苏秦列传》),从这时起,燕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

从此时燕国的版图可以看出,现在的廊坊地域绝大部分已经被纳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段话所描述的燕国四至中北、东、西三面毫无疑问地把廊坊所辖范围的对应方向拢入其中。至于南面,文中讲燕国南有呼沱、易水,而这个时期的呼沱、易水在哪里呢?关于呼沱,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滹沲,水名,并州之川也,音呼沱。滹沲自县东至参合,又东至文安入海也”。可见,在战国时期,滹沲河下游在今文安一带。至于易水,唐代学者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说“易水出易州易县,东流过幽州归义县,东与呼沱河合也”。归义县在唐时羁縻州治所,旧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东北三十六里的广阳城村,与上一句话联系起来,就知道易水从易县过今房山后向东注入呼沱河,然后在文安入海。据此,今文安以北的廊坊地域都为燕国所辖。此外,廊坊最南部的文安、大城两县战国时期处于燕、赵、齐三国边境地区,从动态的时间段来说三国曾先后互有领属,不可一概而论。

那么,在燕国的这个版图上,行政组织形式是什么样子?按照史籍记载,燕昭王时期实行的是郡县制。比如,乐毅伐齐,势如破竹,“下齐七十八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史记·乐毅列传》),又如,燕昭王命大将秦开袭破东胡,却敌千里,北筑长城,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还有,《战国策·秦策五》说“赵攻燕,得上谷(郡)三十六县,与秦什一”,这些都好像证明了燕国实行的是郡县制。但从近年来披露的燕国文物资料(如玺印、兵器的铭文)信息来看,史籍所描述的并不十分准确,燕国的县级行政单位称为“都”,因此,燕国实行的是郡都制,而不是郡县制,这一点目前在学术界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笔者此前发表的《从两方古玺印谈文安置县相关历史问题》一文曾就此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作者曾任廊坊市政协文史资料征编室主任、文史委副主任,现为三级调研员。主编《廊坊近现代人物录》、《廊坊历史文化村落撷英》等多种文史专著。)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