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

建议提案

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一次会议第355号提案的答复

2018年07月17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字体:  


韩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健全环雄安新区区域绿色产业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廊坊市区距雄安新区80公里,文安、霸州、固安3县(市)与雄安新区接壤。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廊坊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服务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主动搞好规划对接,立足于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机制,推动发展环雄安新区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

一、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

(一)全面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充分利用廊坊现有优势和已有基础,打造北方地区设施农业示范区、现代畜禽养殖的样板区、农产品加工业先行区和休闲农业展示区,建立由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中部核心支撑区打造环京津“菜篮子”生产供应核心基地,建造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和集聚发展的示范平台,建设全市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核心示范区;北部特色农旅片区建成京津特色农旅核心区,推动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承接京津疏解产业,发展高端食品加工物流产业;南部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区建成全市南部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屏障,完善湿地功能,严格保护白洋淀东淀生态系统,努力建设湿地等有机结合生态体系。划定90万亩小麦、278万亩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制定全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到 2020 年,打造 5-7 个“全国知名、区域畅销”省级及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力争特优区特色优势农产品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管控。强化耕地、林地、湿地等用途管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坚守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率先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分类推进重点地区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

(三)开展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调减高耗水作物,选育推广节肥、节水、抗病抗逆新品种。在三河市、永清县、大城县开展养殖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引导畜禽养殖向环境容量大的地方转移。组织实施种畜禽场和奶牛场重点疫病监测净化,全市争创3个以上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场。探索京津冀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开展家禽生产体系无疫小区创建试点。加快建设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推动养殖生产企业实现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或生态循环利用。示范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循环低碳绿色发展模式,打造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积极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

二、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一)加强耕地保护与利用。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降低耕地利用强度,2018年度实施季节性休耕13.37万亩。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等级评价,明确经营者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同时,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加强农业用水节约高效利用。推行“定额管理”“超用加价”“终端水价”等农业水价改革模式,提高农民有偿用水节水意识。扩大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范围,2020年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及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3.8万亩,小麦节水品种实现全覆盖。积极发展抗旱耐旱作物,推广旱作雨养技术。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田间渠系配套等项目,建设一批从水源地到田间的高效节水工程。

(三)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种质资源收集、创制、利用和保护,完善农业野生植物调查数据库。探索建立农业野生物种资源状况评估体系和重点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建设农业野生生物资源监测预警中心、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网点和生物天敌繁育基地,扩大生物替代防治示范技术试点规模,对列入国家一级名录的农业植物和珍稀濒危的水生生物开展专项保护行动。强化海洋渔业资源调查研究能力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完善森林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有效遏制林业有害生物暴发。

三、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一)防控各类污染向农业转移。开展水污染集中治理攻坚,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行湖长制,加强出入境河流断面监测,落实全省水资源保护利用综合规划,依据省级规划制定本市规划。编制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固体危险废弃物全程监管制度。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能源革命等专项行动,积极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二)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普遍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在永清县整建制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改进施肥方式,加快高效缓释肥料推广应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在永清县开展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探索有机肥大面积施用实现形式。在安次区、永清县、固安县开展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试点。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开展化肥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实施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到2020年,力争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制度,推广生产使用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农业生产资料。

(三)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永清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行动,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鼓励养殖密集区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引导第三方开展粪污专业化处理,重点发展沼气、生物天然气和农用有机肥。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实行敞开补贴。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加快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全覆盖。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以黑龙港流域为重点开展废弃农膜全回收利用试点。

四、加快农业产业品牌建设

(一)培育一批现代龙头,引领绿色产业体系发展。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化的难得机遇,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着力引进建设一批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好的深加工项目,引进建设一批产业链前拓后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项目,引进建设一批配套发展包装、仓储、运输、电子商务等关联产业项目,在绿色种养、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和高品质休闲等领域形成突破。同时,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加快与京津冀乃至全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建设一批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引进建设一批现代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加快全市绿色产业体系发展。2018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总投入力争达到60亿元。

(二)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发展。实施“品牌农业培树行动”加快品牌培育。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控制体系,打造安全、绿色、健康的产品,夯实品牌基础。积极引导企业,加工原料基地注重向专用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在加工过程注重向新型、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按照“一县一业、一园一牌”发展思路,每个县确定1-2个主导产业, 2018年重点培育2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企业品牌价值,鼓励龙头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等,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品牌共建共享、打造品牌联盟。加大品牌和产品推介,依托9.26农交会等平台,对廊坊品牌企业和特色产品集中展示。

(三)规范企业行为,夯实绿色产业体系发展根基。在基地,进一步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体系,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努力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推动企业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农业投入品回收处理制度,确保全市饲料、兽药、水产品和生鲜牛乳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在车间,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绿色技术,发展精深加工高端产品。引导支持企业及其产品通过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HACCP)认证、国际质量体系(ISO9000)认证、QS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和SA8000社会责任体系的认证。

五、推动绿色生态系统修复

(一)构建田园生态系统。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以地定畜、以养定种,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在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探索推广“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重点培育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构建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圈。

(二)贯彻实施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严格落实伏季休渔制度,严厉打击“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严格落实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严格渔船管理,强化幼鱼资源保护。

(三)实行林业和湿地养护制度。实施国土绿化三年行动,抓好森林城市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水生态修复治理。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2%,湿地保护面积不低于22.05万亩。

六、健全支撑与约束机制

(一)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以农业绿色发展为指引,对接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发挥我市综合试验站、岗位专家的作用,在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尽快应用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加快形成雄安新区农业创新高地、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带、3家现代农业园区和13家农业科技园区“一区一带百园”创新布局,推进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示范应用。深入实施粮食丰产等“科技兴粮”工程,全面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模式。

(二)完善绿色产业体系大数据平台。我市已有润泽、华为、联通、光环云网四个已用数据中心,中鼎云和京东华北云基地正在建设中,在线数据存储器数量达到52万台,具备海量存储能力,能够为雄安新区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提供有保障的基础设施资源。2016年,我市制定了《加快发展“大智移云”引领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廊办发(2016)24号),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大数据应用开发企业与我市数据中心合作,共同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产业链服务产品。

(三)构建绿色安全的监控体系。我市北华航天学院具有遥感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的能力,已与我市维尔达、海宏环保等企业共同开发利用遥感大数据预防大气污染问题,实现精准治霾。2017年12月,中科空间信息(廊坊)研究院成立,立足打造遥感京津冀平台,服务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以遥地所研发“遥感地球”平台为核心,结合京津冀空间信息相关行业需求,定制研发,形成“京津冀遥感地球”平台。服务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智慧城市、火灾预防、森林资源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辐射京津冀地区,覆盖县乡。这大大增强了我市利用遥感大数据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能力,绿色安全的监控体系正在建设当中。

(四)完善农业生态补贴制度。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推进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改革,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转移支付力度,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和农机保险全覆盖。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把所有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机制。支持农业绿色发展领域PPP项目建设。加快苗景兼用林等绿色农业项目建设。

(五)健全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实施“农业质量年提升行动”,完善农业行业标准体系,2020年,依据省级农业地方标准修改制定本市标准,积极落实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加强农产品认证活动监管,提升“三品一标”认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实施农业绿色品牌战略,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农业品牌体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2020年“三品一标”产品达到300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健全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检测与产地准出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六)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建立耕地、渔业水域、生物资源、产地环境以及农产品生产、市场、消费信息监测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标准方法,实时监测报告,科学分析评价,及时发布预警。定期监测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构建充分体现资源稀缺和损耗程度的生产成本核算机制,研究农业生态价值统计方法,依托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建立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和服务体系,推进重要农产品、动植物病虫防控、农业资源环境等数据资源整合开发应用。

(七)强化农业农村人才支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等农业绿色发展内容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环京津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育等。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健全生态管护员制度,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因地制宜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

(八)实施产业帮扶和就业脱贫行动。一是对于在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转移就业,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二是对于不能离家离地及劳动力较弱的贫困人口,拓宽就业渠道,安置到乡村保洁员、垃圾清运员、安全生产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工作,签订就业协议,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三是对于有能力、有意愿自主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林果、电商、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业等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惠农政策、项目扶持、技术服务、疫病防控等帮扶措施,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壮大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四是对于能力不强、有意愿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林果、电商、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业等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思路,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发展,实现稳定增收。五是对于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力较弱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流转承包地经营权、闲置宅基地使用权等措施实现稳定收入;规范建档立卡贫困户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和宅基地使用权行为,签订流转协议,纳入流转平台,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承包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收入。六是用足用好产业扶贫资金。科学、合理、合规使用省、市下拨的和县(市、区)财政列支的扶贫专项资金。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时,优先采取“保底+分红”模式,建立健全保值增值、优化分配机制,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