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今日廊坊>本市动态

本市动态

一户一策全覆盖 ——廊坊市扶贫开发工作系列报道之二

2018年11月21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记者 马珉璐 字体:  

富裕的家庭是相似的,贫困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在廊坊,建档立卡的2071户贫困户中90%以上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我市针对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家庭状况,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可持续的帮扶措施,衔接对口的扶贫政策和产业,逐人逐户确定帮扶产业、就业岗位,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产业扶贫就业脱贫全覆盖。

“我腿脚不利索,原来只能靠政府救济生活。没想到,有一天咱也能自食其力。”安次区杨税务乡朱村农民朱文志一边赶着鹅,一边对记者说:“一只成年公鹅能卖七八十元,一枚鹅蛋能卖四五元,今年又有5000多元收入。”

因患小儿麻痹症,朱文志行走不便,多年来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让朱文志没想到的是,一家人的困窘状况因一群鹅而改变。被确定为贫困户的朱文志,每年能免费领到100只雏鹅,安次区残联还提供雏鹅繁育、防疫、技术培训和成鹅收购一条龙服务。让朱文志受益的,是我市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的“精准帮扶 鹅富千家”工程。

安次区码头镇大益屯村贫困户李国术全家5口人,妻子是智力残疾四级,女儿上初三,家中还有年长的老母亲和智力残疾的弟弟。结合李国术家实际情况和其自身技能,各级帮扶干部协调爱心企业,为李国术新建了榨制花生油的工作厂房,帮其办起了榨油坊,爱心企业还捐赠了全套榨油设备和花生原材料。经过帮扶,李国术通过自身努力,每月增收5000元,完成了从“输血型”到“造血型”的转变,走上了一条劳动奔小康的致富路。

对于像李国术这样有能力、有意愿自主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林果、电商、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业等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市积极落实惠农政策、项目扶持、技术服务、疫病防控等帮扶措施,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壮大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广阳区北旺乡西官地贫困户杨保来因为身患尿毒症,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根据杨保来曾经当过厨师,有制作熟食经验的情况,广阳区帮扶工作队帮助他重操旧业,经营麻辣鸭货生意。为减轻杨保来的家庭负担,广阳区帮扶人员结合他的家庭实际情况,为他落实了低保、入股分红、危房改造、签约家庭医生等一系列脱贫政策,为他女儿减免了学费并安排实习工作。目前,杨保来一家已经实现了脱贫。

产业造血就业致富。当前,我市已走上了“产业扶贫” “就业扶贫”的新路子。市农业局以市扶贫领导小组名义出台《关于开展产业扶贫、就业脱贫攻坚行动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项收入。

我市对于在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转移就业,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永清县永清镇小南置村贫困户高殿民,妻子智力残疾,长期需要照顾,本人驼背,不能进行重体力劳动,家庭生活困难。近期,永清县残联组织的灯笼扎制培训让高殿民有了新手艺和新的收入。“扶贫干部给我联系了手工加工灯笼的活,现在每天能编几十个,每月能收入一千元左右,一家人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高殿民高兴地说。

加工灯笼解决了高殿民的生活困难,安次区东沽港镇四堡村村民王建云则是通过加工手工绢花看到脱贫的希望。王建云今年63岁,和患病的儿子相依为命,除了几亩口粮地,母子俩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收入。今年8月,王建云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在“奋斗不掉队”产业扶贫基地找到了一份加工手工绢花的工作,每个月能挣一千元。对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基地提供定期送料和成品收回等服务,能赚钱还不耽误照顾儿子,这让王建云很高兴。

我市对于不能离家离地及劳动力较弱的贫困人口,拓宽就业渠道,安置到乡村保洁员、垃圾清运员、安全生产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工作,签订就业协议,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霸州市大河庄村贫困户郭争争就是这项措施的一位受益者。霸州市扶贫办为郭争争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在当地一家企业做保洁,目前月收入2000元,实现稳定增收。

此外,我市对于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力较弱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流转承包地经营权、闲置宅基地使用权等措施实现稳定增收。同时,科学、合理、合规使用扶贫专项资金,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

截至目前,全市实施产业就业扶贫2071户,实现了100%全覆盖。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开展专场招聘会,推荐合适岗位。目前,全市16至65周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通过鼓励企业吸纳、积极开发扶贫专岗安置、鼓励灵活就业等,已实现就业1074人,就业率达100%。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