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统计局发布2019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廊坊高居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
近日,省统计局公布了2019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其中,廊坊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达90852元和52917元,均居全省第一。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我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共建共享,持续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这是一个城市永续发展的内生不竭动力。
工资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是市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升。快递小哥王志刚说:“干快递虽然辛苦,但工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每个月工资都在6000元以上,赶上‘双十一’等,还会更多。”而大学毕业三年,在廊坊某科技型企业就职的张辉去年顺利达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去年,我们团队成功完成了一项科技创新项目,并获得了投资,我的年薪成功突破15万元,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有了质的变化。”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资水平的提高是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体现。我市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做大做强,迈出高质量发展坚实步伐。
“3+1”市域主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配套出台10条政策措施,实施主导产业项目222项、完成投资325.7亿元,一批高新项目正式投产,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或正式签约。“7+6”县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逐个产业制定转型升级规划,制定16项支持政策,13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986.2亿元,其中超50亿元7个、超100亿元3个。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成果进一步巩固,带动相关行业平均工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实行更加灵活的薪酬制度,科研和高等教育领域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快速增长。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也为一批就业人员带来不错的收入。
民营经济是廊坊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提高城镇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的重要渠道。相关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72%以上的GDP、90%以上的财政税收、93%以上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95%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为了充分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我市着力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推创新、促融合上出实招、下真功,推动了全市民营经济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开展“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年”活动,制定出台“39+8”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减税降费60亿元;民营经济实现税收505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94.5%;我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7次获得“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称号的设区市,新奥集团、华夏幸福、荣盛集团、汇福粮油4家企业入围中国民企500强。
在人民富裕、全面小康路上,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的掣肘。我市在补短板上着重发力,不断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年”活动,“断头路”打通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光明道上跨京沪高铁立交桥、艺术大道下穿桥等一批交通项目加快建设,主城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加快推进县城建设,三河市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香河县、固安县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大厂回族自治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谋划实施重点项目80个,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任务,香河县、三河市分别荣获全国、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
乡村兴则国家兴。近年来,我市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多措并举持续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果木、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稳岗就业力度,增加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大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