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今日廊坊>本市动态

本市动态

改善生态环境 增进民生福祉 ——聚焦人口增长、透视廊坊发展系列访谈之二

2021年06月23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记者 滕雪叶 字体:  

从“六普”到“七普”,10年间廊坊常住人口由2020年的435.88万人上升到546.41万人,增加110.52万人,增长25.36%。在以往城市人口吸附能力的比拼中,经济指标往往备受重视,而随着城市人口不断扩张,人们收入水平不断增长,宜居健康的生活方式正被“新一代”市民所推崇,生态环境在城市人口竞争力中的权重逐步上升,同时也成为人口流入的重要考量。

近年来,廊坊把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当好河北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的重要任务,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摆上最突出的位置,以绿色城市定义宜居,大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廊坊”已成为人口增长的关键。

抬头能否见蓝天,呼吸能否无雾霾,这是市民对生态环境最为直接的感受。“起步于2013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历经5年落实‘大气十条’、3年蓝天保卫战、5年‘十三五’攻坚,让越来越多的蓝天呈现在廊坊城市上空。截至2020年底,廊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浓度及优良天数在全省8个传输通道城市均正排第一。”市大气办副主任、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春元表示,近年来,廊坊科学治霾,紧紧围绕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披坚执锐去产能、促转型、推“双代”,强力治理散乱污,综合治理机动车污染,推进城区精细管理,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强化监测监控和科技支撑,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

夏日时节,南营干渠河水清澈见底,空气清新,前来游玩、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变成了美丽宜人的带状公园。“治水过程中,廊坊围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河长制主要任务,以河长履职为核心,压实河道管护第一责任;以落实任务为重点,统筹开展河道综合整治;以部门联动为抓手,强化监督考核工作实效;以机制创新为驱动,探索河渠管护新模式,有力有为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2020年廊坊市河长制工作被省委、省政府考核评比为优秀等次。”市水利局四级调研员黄继忠表示,廊坊将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党政领导、部门联动,问题导向、精细管理,两手发力、社会共治”原则,细化任务、强化措施,全力推动河长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国家森林城市”是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2019年廊坊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年来,廊坊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积极抢抓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新机遇,围绕三大核心区域周边,织三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绿三区(城区、郊区、生态隔离区)、建三园(节点游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点实施了‘经济林建设、廊道绿化、城镇绿化、村庄绿化’等10大工程。全市新造林面积达196.11万亩,基本形成了具有北方特点的‘绿廊相连、绿道相通、绿网相扣、绿水相依’的生态城市和森林城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市创森办副主任康天佑表示。

安居乐业,一个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2011年,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的王艳玲跟随儿子到廊坊定居,目前居住在八干渠附近的小区。“来了就是廊坊人,我愿意一直居住在廊坊。”王艳玲说,十年来,廊坊生态环境发展变化非常大,碧水蓝天,绿地公园开门即是,阳光明媚的日子越来越多,她经常会晒朋友圈,展现绿色廊坊之美。

铁腕治霾、重拳治水、全域增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廊坊以人民幸福为目标,从民生的角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幸福感,还留住了外来人口,这为常住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基础。下一步,廊坊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实现生产生活绿色低碳发展,将生态环境作为打造城市竞争力的引擎,并以此作为从“吸引人口”到“留住人口”的长效机制。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