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动态
建设典范城市 加快人口集聚 ——聚焦人口增长 透视廊坊发展系列访谈之三
据我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546.41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110.52万人,增长25.36%,年平均增长率为2.29%。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29%上升1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市10年来人口增量占全省同期40.1%,人口流入速度加快。
人口流入速度,是观察一个城市发展和活力的重要参照。作为一座新兴城市,廊坊为何会吸引大量的人口涌入呢?
“结合廊坊面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重大国家战略、国家工程加快实施等历史性机遇,我们在国土空间规划之初,就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坚持高水平协同、坚持高层级开放、坚持高质量创新、坚持高品质生活的规划编制思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空间规划科副科长陈斌介绍,目前,廊坊市市县乡村四级规划稳定推进,全市“1+8+66+759”(“1”个市级总规,“8”个县级总规,“66”个乡镇空间规划,“759”个村庄规划)四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到2035年将把廊坊建设成为连接全球的国际空港门户、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
“廊坊变化真是大啊,道路越来越宽,城市绿化越来越好,各项民生保障也越来越全面。”市民葛昌胜在廊坊居住20多年,亲眼见证了廊坊的城市变化。的确如此,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成为人口增长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我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优化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提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等工程,城市环境日新月异,对人口的虹吸效应日渐显现。
“近年来,我市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路网建设,通过道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空间和承载力得到显著提升。”市交通运输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孙明军说,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5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79公里;京雄高速、京德高速加快建设,我市即将搭建起“六纵七横”高速公路主框架。同时,在全市掀起了一场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新改建农村公路突破3000公里,新增里程883公里,通车里程达到1.03万公里。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无论是着眼于建设“五个廊坊”,还是争做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一切为了人民始终是我市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时期,我市主城区打通断头路21条,完成棚改项目87个,改造老旧小区327个。
“经过多年建设,我市城区园林绿化绿量充足、景观丰富,以廊道为环、公园为核、街道为轴、游园为点、庭院为网、河渠为络的城市绿化美化新格局初步呈现,全面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质和城市魅力。”市园林局局长李德春说,将继续秉持“花园式“城市的建设理念,对标京津雄园林绿化建设标准,以绿色润然城市道路,以花木妆点公园游园,以文化带动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织密城市绿网,着眼梅花绿化城市空间,让老百姓开门见景、推窗见绿、出门满眼翠绿。
“以前这里下水道堵塞,楼道防盗门也没有,看着别人居住的漂亮小区,心里总不是滋味。是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这里的环境脱胎换骨,我们都倍感幸福。” 谈到老旧小区改造,安次区银河南路街道亿合社区创新里小区居民刘书芹满脸自豪地说,平坦的路面宽阔整洁,从里到外粉刷后的楼体焕然一新,单元楼防盗门增设了门禁系统,新规划的停车位上,自行车停放整齐有序,路灯、监控摄像头一应俱全。
“城市建设管理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为全面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加强我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我市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小街小巷改造、城市卫生提升等民生工程,补齐短板,改善环境。”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苏振东说,今后,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群众居住水平;加快推进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力;聚力抓好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同时,注重精细管理,不断提升城市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实现人与城市良性互动。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多年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铿锵足音,传递出宜居幸福城市的关怀和温暖。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度”,必将不断增强廊坊的辐射带动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动城市跨越发展,人口容纳能力得到不断增强,为打造京津冀城市群典范城市加码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