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动态
古运展新图 礼赞新时代——北运河廊坊段全线旅游通航纪实
古运生香地,启航正当时!
6月26日,北运河廊坊段全线旅游通航。当天,北运河北京段同步实现通航。据悉,明年6月,京冀运河将实现互联互通,坐船去北京将成为现实。
登上游船,凭栏远眺,北运河畔草长莺飞,两岸绿树环绕,蓝天白云掩映下,水面光影闪烁,飞鸟悠然掠过,一派生机盎然。
千百年来,一条运河,以时光为带,年轮为纽,诉说着两岸人文沧海桑田的岁月变迁!北运河廊坊段的通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千年大运河,孕育深厚的特色历史文化
京杭大运河作为连接中国南北的伟大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一水连接京津冀,便是北运河。曾经,北运河廊坊段沿河两岸绿树成荫,河面碧波荡漾,却没了舟楫往来。如今古老的北运河焕发了新生机。
北运河最早开凿于东汉末年,是曹操为了巩固对北方的统治,利用白河故道开凿而成。千百年来,香河人以北运河为依托生存繁衍。
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爱民向记者介绍,北运河流经廊坊21.7公里,全部在香河境内,上连北京通州,下接天津武清。历史上的“南粮北运”中,运粮船从天津武清到北京通州必须经过香河,在此停靠,排队等候进入北京通州。因此,香河古有“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的称谓。
贯通南北,大运河孕育了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商事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香河八景中有两景跟运河有关,分别是“古渡春荫”和“西河宵鼓”。
随着海运的兴盛,运河逐渐衰落,河道越来越窄,水质也逐渐变差,许多河段逐渐失去通航能力。
但千百年来,经过岁月洗礼的北运河香河段存留下许多历史遗存和古老民俗,如金门闸遗址、曹家水务所遗址,
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头屯中幡等,它们无不诉说着香河曾经的辉煌。
中幡,始于大运河,兴于大运河。远在唐宋时期,在北运河航运过程中,当时帆用在船上,借以增加船的航速和调整船的航向。当时大运河漕运发达,由于缺少文化娱乐项目,在商船上讨生活的船工们便把幡杆拿来玩耍,逐渐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渐渐演变成后来的中幡表演。2008年,安头屯镇中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河县也成为我国的中幡文化之乡。
2017年,在香河县有关部门支持下,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成立,系统挖掘整理香河大运河文化资源,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北运河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两岸的燕赵儿女,正深入挖掘以北运河为核心的丰富文化内涵,在更高站位上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唤醒大运河文化记忆、展现大运河时代风貌,开创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新格局。
聚焦京冀协同发展,全力以赴推进北运河旅游通航工程
推进北运河旅游通航,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2019年11月,河北省政府部署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9月,廊坊市政府印发通航规划,吹响了决战决胜旅游通航的冲锋号。
香河县与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多次沟通对接,建立推动“通武廊”全线通航的联合工作机制,对标京津谋划实施了水系治理、桥闸改建、景观提升、码头修建等重点工程。
“天蓝、水清、岸绿、水面开阔,香河的生态环境真是太美了!”61岁的香河市民刘顺生作为旅游通航的首批体验者非常激动。
北运河流域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香河对北运河香河段展开生态综合整治建设,提升改善水生态环境,实施主河槽清淤、扩挖疏浚、岸坡防护等工程。北运河廊坊段全线无排污口,开展日常水质检测,确保出境水质不低于入境水质。
景观绿化方面,香河县重点实施了堤防绿带绿化、运河大道景观提升、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等工程,沿河两岸绿化面积达到数万亩,北运河廊坊段的河道畅通、行洪安全和沿岸生态景观整体形象得到明显提升。
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为确保如期实现通航目标,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和通航建设者昼夜奋战、分秒必争,高效推进各项工程交叉作业和有序衔接。用时6个月完成橡胶坝改建,用时5个月完成5个码头建设,用时4个月完成船闸建设,用时3个月完成王家摆旧桥改造和钢架桥建设,用时3个月完成6万余株乔灌木、地被种植和滨河路、节点公园工程,用时9天半完成安运桥拆除。
半年时间,北运河廊坊段成为全省第一条内陆旅游通航河流,建成全省第一座具备通航条件的船闸和集旅游、海事、安全保障为一体的综合性内河码头,开辟了国际领先、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化旅游航道,实现了与北京同步旅游通航,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成功实现与北京同步旅游通航,对于香河在交通、生态、产业以及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更好地服务、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更好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香河县北运河旅游通航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综合协调组组长张锦山说。
坚持文旅融合、产业带动,打造旅游新格局
昔日繁华依旧,今日蓝图再展!
从空中俯瞰,北运河廊坊段形态恰似一柄如意,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香河把“京畿首驿·如意香河” 作为旅游形象定位。“京畿首驿”,即香河县为北运河通航旅游出京第一站,应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充分借势北京,发展运河休闲旅游。“如意香河”,即通航旅游应营造如意圆满、轻松闲适的休闲氛围。
“香河县将以旅游通航为契机,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香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赵爱介绍,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精心打造旅游精品环线,计划通过5至10年的发展,带动香河全域旅游人数提升至12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提升至60亿元。
香河县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相关规划,确立了“通航引领、产业带动、文旅融合、全域发展”的推进思路,搭建“一河贯通、分段定位、辐射城乡”的整体空间架构,以此形成“一带、三段、两翼、多核”的旅游通航发展格局。“一带”即以运河旅游通航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发展带;“三段”即北部森林风貌、中部休闲风情、南部田园风光三个特色风景区段;“两翼”即运河旅游辐射带动的东西两侧城乡旅游发展片区;“多核”即以中心码头、王家摆、金门闸等为核心的文旅项目。
整合重构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体系,建设“便捷可达、公交衔接”的旅游交通支撑体系,构建“一闸两馆多点一环线”的历史遗产保护展陈体系,形成假日休闲旅游的核心产品体系,打造北运河航旅枢纽和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让游客尽享“水岸互动、昼夜兼修”的假日休闲极致体验。
香河县还积极修复北运河相关遗址,完成了金门闸遗址修缮保护工程,将运河文化与农耕、民俗、美食、工业、手工业等文化资源有机结合,推出了运河水上精品线路、香河主题精品线路和京冀经典景点精品线路等近期旅游线路和11条中远期旅游精品线路,立足香河域内现有的旅游资源,初步确定了“皇家文化、影视文化、家居文化、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五大主题旅游产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刚刚坐船逛了一圈,非常舒爽。运河通航后将大大造福我们沿岸村街。老百姓种农家菜、搞农家乐,能吸引大量北京游客来休闲旅游。”香河县谭庄村党支部书记谭德山说道,谭庄村成为运河通航的直接受益者。
千年桨波随风舞动,百年梦想再启征程。大运河通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千年流淌的大运河必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画薄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