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动态
廊坊打造京津餐桌“鲜菜园”
〉〉“小蔬菜”成为“大产业”
走进香河县五百户镇美鑫果蔬合作社种植基地内,十余名采菜工人在田地里忙着采摘新鲜蔬菜,经过农药残留物检测后,工人们将刚收摘的菠菜、上海青等蔬菜打包、贴标、装车。
“今天又要装10吨左右的新鲜蔬菜运往北京、天津。”美鑫果蔬合作社理事长马海奎正忙着将当天的蔬菜称重装车,“我们与北京大型商超合作,采用‘订单’模式,双方约定农产品的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等,既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又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
下午2点,司机孙建波驾驶着冷藏厢式货车到美鑫果蔬合作社打包车间,称重、包装……车间内,数百筐蔬菜已打包完毕。
清点货单,依次装车,核实确认……360箱新鲜蔬菜不一会儿便完成装车。“今天这车蔬菜有菠菜、香菜、芹菜等品种,将运往北京华冠、北京首航超市库房。”孙建波一边说,一边利落地踩下油门,拉着满满一车蔬菜驶往北京。
先走河大路抵达县城,然后上京津高速直奔北京。“1个小时50分钟就能到。晚饭前这些蔬菜就会出现在北京各大商超里。”孙建波说。
立足环京津环雄安区位优势,我市以优化设施农业布局、升级改造老旧设施、适度扩大规模、推进先进设施示范带动为重点,促进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种植方面,整合相邻地区、相近产业资源,重点推进环京津高端精品蔬菜产业带、环雄安设施西甜瓜产业带和北三县高端净菜供应圈等精品蔬菜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壮大设施规模,升级设备,提升标准化技术能力,建设规模化精品蔬菜园区,保证蔬菜品质,保障供给安全,京津精品“菜篮子”建设全面提速。
“菜篮子”连着百姓餐桌。廊坊地处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地带,全市蔬菜产量近六成销往京津市场,发挥了“京津鲜菜园”作用。
近年来,我市以京津冀共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为契机,持续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构建起更趋完善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果蔬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共打造了20个环京蔬菜生产基地,数量居全省第二位,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新技术托稳“菜篮子”
在廊坊海泽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大棚里,工人正在对西红柿进行劈叉疏果。再过几天,一茬果将进行第二次采收,5万多公斤“海泽田”牌西红柿会通过北京新发地市场进入首都市民的餐桌。每次向北京供货后,工作人员都会登录京津冀蔬菜产销信息集采系统进行登记。
“采收时间和上市时间,还有每次的销售去向,客户端信息都要录入这个系统,主要是对项目起到监管作用。”廊坊海泽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主任刘东冉介绍。
廊坊海泽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占地面积500多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了300亩,拥有200多个蔬菜大棚,主要种植甜椒、黄瓜、西红柿、茄子等市场常见品种。多年来,企业坚持标准化、绿色化种植,每个大棚都配备了黄板、植保机等设备,并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荷兰熊蜂授粉等技术,减少人工和农药的使用,确保蔬菜的品质和安全。按照签订的《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履责承诺书》,他们每年要向北京市场供应2000吨以上的蔬菜。近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天津市农业农村委、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下发《关于认定2024年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的通知》,廊坊海泽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入选。
“进入环京蔬菜保供生产基地之后,对公司生产的蔬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基本上都是净菜进京,产品的价格相较于在本地销售有了大幅提升,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依托北京庞大的消费市场,公司的发展未来可期。”廊坊海泽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传涛介绍。
在加大技术支持方面,廊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和各级科技平台、创新联盟、创新型企业等科研力量,加强校企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成套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市县分别组建技术指导服务小组,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推广普及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