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花丝绕指竞绝技 錾子轻敲显匠心
细如毫发的金银丝在指尖盘旋、缠绕,渐渐化作振翅欲飞的鸟儿、含苞绽放的花朵……10月11日,在大厂回族自治县“錾刻千年·丝嵌万象”花丝镶嵌技能精英邀请赛现场,十多位匠人俯身工作台前,精心制作着每件作品。
“这场比赛,是河北省花丝镶嵌行业首次开展的职业技能比赛。大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所以活动特地选在大厂举办。”活动主办方、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巍说,活动邀请了全国各地60多位花丝镶嵌代表性传承人、资深工匠、设计师等齐聚大厂,参加现场竞技或作品展示。
47岁的省级非遗錾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钱洪涛右手紧握小锤,左手捏住錾刀,有节奏地敲击着面前的铜板,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跃然而出。
“花丝镶嵌是‘丝’与‘錾’的艺术,錾刻是其中重要工艺之一。”钱洪涛说,一张铜片锤万遍,件件作品藏匠心。以叶片为例,每厘米都需敲击20下左右。他16岁开始学习錾刻,至今已守艺31年。
年轻人了解和喜爱非遗,非遗才有持久生命力。比赛现场,除了有几十年艺龄的老匠人外,还出现了一些年轻人的身影。
90后潘梦曾在意大利学习雕塑多年,后回国学习花丝镶嵌,此次专门来参赛。只见她手持镊子,将0.2毫米细的银丝编成花丝后,精确掐成所需纹样。“掐丝时手上要掌握好力度,重了丝会断,轻了形会散。”她说。
“花丝镶嵌有掐、填、攒、焊等八种手法,一件作品要经过掐丝、錾刻、镶嵌等30多道工序,工艺极为繁复。”比赛评委之一、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吴小军说,这次比赛不仅考核匠人的基本功,更看重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吴小军指出:“比赛中有两个可喜现象:一是多重工艺融合的作品较多,二是出现了很多时代感、实用性强的创新器型。”
赛场展柜中,一些时尚饰品让观众纷纷驻足。
“虫趣·寻常”是以甲壳虫为原型设计的一款胸针。“翅膀、六条足都用0.1毫米细的丝制作,呈现出一种旋转的律动之美。”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教研室主任王冗说,她希望花丝镶嵌能从展柜走进日常生活,让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据了解,廊坊市人社局将为此次现场竞赛中获奖的工匠们颁发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我们还计划与获奖选手合作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让花丝镶嵌走进寻常百姓家。”活动组委会负责人马维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