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今日廊坊

省内要闻

奋进的河北·“十四五”答卷丨发布会解读:河北交出高质量“十四五”自然资源成绩单

2025年11月18日 来源: 河北省人民政府网 作者: 字体:  

文字整理/苑立立 制图/孙 涛

自然资源是生存之基、发展之要。

全省耕地面积达到9269万亩,超额完成“十四五”找矿目标,全省林草总产值达1624亿元……11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公布“十四五”时期河北自然资源领域工作成绩单。

从耕地保护到要素保障,从国土绿化到生态修复,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彰显出自然资源工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了有力支撑。

■ 严守耕地红线,累计增加耕地250余万亩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河北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耕地保护工作尤为重要。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彦辉介绍,“十四五”以来,河北累计增加耕地252万亩。

严守耕地红线的背后,是“十四五”以来,河北坚决扛牢耕地保护重大政治责任,不断优化耕地保护的管理举措。

刘彦辉介绍,河北强化责任贯通,健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目标考核机制,省、市、县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并严格落实目标。

在“三区三线”划定过程中,河北优先确定耕地保护目标,划定耕地保护面积8801.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7666.8万亩,实现长期稳定利用的优质耕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同时,将目标任务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并上图入库、落地到户,作为规划期内必须坚守的保护红线和刚性指标。

不仅要保证耕地数量,还要保障耕地质量。

河北严格控制各类占用耕地行为,强化占补平衡落实,有序推动不合理流出耕地恢复,持续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促进集中连片保护,确保了耕地总量稳定,质量不断巩固提升。

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完善。“十四五”以来,河北修订实施土地管理条例,出台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不断健全完善考核奖惩、用途管制等一系列耕地保护制度机制。累计奖励工作成效突出地区建设用地指标8200亩,有效发挥了考核指挥棒作用。

河北还构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监管机制,密切部门协同,强化监督执纪,形成监管合力。探索应用低空智能监管,综合运用公开通报、挂牌督办、警示约谈、移交移送等手段,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各类违法侵占破坏耕地行为。

为让耕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河北依靠新闻媒体力量,着力打造“主流媒体引领+融媒产品创新+主题活动赋能”宣传矩阵,积极在全社会营造共抓耕地保护的浓厚氛围。

■ 抓好要素保障,累计有力保障410个重大项目

自然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能量来源。五年来,河北累计批准建设用地140.27万亩、用海27.67万亩,有力保障了410个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和3287个省重点项目落地。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詹晓阳表示,自然资源部门既是生态建设、自然资源保护的主力军,更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他看来,抓好要素保障必须依法依规、“千方百计”,重点打好一套“加减乘除”组合拳。

在政策供给上做“加法”,着力提高保障时效。河北先后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做到靶向保障,破解保障难点。特别是在2023年海河“23·7”洪水发生后,河北及时出台先行使用土地、免办用地预审等支持政策,确保142个项目于2024年6月底前全部开工,保障用地面积11.17万亩。

在审批效能上做“减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65个省级政务事项全部进驻省政务大厅,实现“统一受理、一站审批、一窗出件”。通过“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改革和下放审批权限,将省级用地预审压缩至5个工作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压减至2个工作日,用海审批控制在14个工作日内。

在服务效能上做“乘法”,建立全程服务机制。建立要素保障联席会议制度,提前梳理项目清单,逐一建立保障台账,做到底数清、任务明。开展“保投资、保项目、保发展”、重大基础设施集中攻坚等专项行动,实行厅领导包联地市机制,成立服务小分队下沉一线解决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建设用地指标44.05万亩,统筹补充耕地指标3.7万亩,推动项目加速落地。

在便企惠企上做“除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五年来,河北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累计供地面积21.78万亩,努力让企业省钱、省时、省力。“交地即交证”实现全省全覆盖,累计办理不动产登记证1.34万本。创新推出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供地方式,累计供地面积1.03万亩,今年为小微企业减免登记费4160余万元。

詹晓阳表示,通过这套组合拳,既打出了资源保护的“铁拳”,又打出了服务发展的“快拳”,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保护,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 推进塞罕坝“二次创业”,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6.52%

眼下,塞罕坝机械林场正扎实推进“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续写绿色奇迹。

定目标、列方案、建机制……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忠表示,“十四五”以来,河北有序实施塞罕坝精神培根铸魂、森林资源提质培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七大工程,推动塞罕坝“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水平。

目前,林场森林面积达到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实现石质山地全部绿化。通过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森林质量持续提高,每公顷林木蓄积量达135.2立方米,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营建近自然异龄混交林5.4万亩,混交林比例从21.4%提升至26.1%,被确定为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

河北还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国有林场防火地方性法规《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实行林场全域、全年、全员防火,保持了建场以来“零火灾”纪录。

科技创新为塞罕坝“二次创业”注入新动能,“十四五”以来,共完成重点科技攻关1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两项。塞罕坝开发森林固碳生态产品项目33万亩,核证林业碳汇量225.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销售林业碳汇18.7万吨,实现收入1178万元。

“十四五”以来,河北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进一步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

王忠介绍,全省林草资源稳步增长,2024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6.5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建设国家级森林城市9个,省级森林城市74个、森林乡村835个,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

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持续拓展,全省经济林种植面积保持在2400万亩,林下经济面积达872万亩,板栗、金银花、酸枣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24年,全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30%。

守耕地、促发展、修生态。河北交出一份高质量的“十四五”自然资源答卷,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筑牢生态根基,为美丽河北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更为新征程蓄足绿色动能。(河北日报记者 苑立立)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