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今日廊坊>本市动态

本市动态

“戏旅之城”耀京畿 “串珠成链”兴全域

2025年11月21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刘玉静 字体:  

图为永清“停云有戏嘉年华”系列活动演出现场。记者 张泰源 摄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入选全国第二批旅游演艺精品名录;“荀艺留香·戏旅停云——纪念艺术大师荀慧生先生诞辰125周年系列活动”借助永清舞台,为全国戏迷奉上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炊庄高腔戏百场公益演出走遍城乡……今日之京畿廊坊,戏旅文化蔚然成风,“戏旅之城”的品牌形象愈发鲜明。

深挖资源优势,筑牢戏旅融合根基。廊坊推进文旅融合、打造戏旅品牌,并非偶然为之,而是基于自身区位优势、文化禀赋与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区位上,“京津走廊明珠”的独特地理位置,让廊坊坐拥庞大客源市场,更具备文化交融的天然优势,为戏旅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文化上,廊坊文脉绵长、底蕴深厚,京畿文化、运河文化、长城文化、宋辽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为戏剧艺术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资源,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经典剧种流传至今、竞相绽放,完善的剧场设施和演出体系为戏剧文化发展构筑起坚实底座。文旅融合趋势上,大众旅游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体验”,蕴含文化内涵、可互动参与的文旅产品成为消费新热点,廊坊精准捕捉“戏剧+旅游”的发展机遇,提出打造“戏旅之城”品牌。

打造“百里戏廊”,激活全域戏旅势能。在廊坊的戏旅版图上,乡村戏台、城市剧院、非遗工坊、民间剧团等如同散落各处的文化明珠,而“百里戏廊”的战略布局则让这些明珠“串珠成链”。这种连接并非简单的景点串联,而是通过全域规划、科学布局整合资源,形成相互支撑、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漫步“百里戏廊”,人们会发现廊坊戏旅产业布局的精妙: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打造面向京津冀的高端文旅综合体,开创沉浸式戏剧新模式;永清以益田戏剧产业孵化基地为载体,构建“戏旅教”融合生态;霸州依托李少春大剧院、纪念馆,打造戏曲名家文化IP……各区域景点“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正是这种系统化布局,让廊坊得以摆脱单一景点“单打独斗”的困境,通过统一品牌、统筹规划,将分散的资源形成合力——永清的戏曲研学为霸州的经典演出输送潜在观众,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网红效应又能带动周边区县的旅游消费,最终实现“1+1>2”的全域文旅发展效应。

培育多元业态,释放文旅消费活力。戏旅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动能。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廊坊抢抓机遇推动戏旅产业协同发展,以戏旅新业态带动京津冀地区文化旅游消费升级,探索将戏旅流量变为消费增量的有效途径。整合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李少春大剧院等重点项目,挖掘打造“小而美”的戏剧之家、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不断丰富“戏曲+旅游”“演艺+旅游”“展览+旅游”等业态;周家务村将传统戏曲文化与高端农业相融合,打造以“戏曲文旅+农业种植+乡村精品民宿”为一体的“京剧田园小镇”;精心策划和组织“跟着戏曲来旅行”等活动,推出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旅演艺产品……这些多元业态共同发力,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吸引力。数据显示,自2023年起,廊坊益田艺术学校发起戏曲周末演出活动,邀请京津冀名家与师生同台,惠及线下观众10万人次,线上观看量突破千万;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开城以来累计演出超2.3万场,观演人次超1200万人次,成为京津冀文化消费热点。游客们在欣赏戏剧之余,自然而然地走进宋辽古村体验民俗、打卡北运河码头享受休闲时光、品尝香河肉饼等特色美食,戏旅流量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让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价值,最终实现了“流量聚客—业态留客—消费增收”的良性循环。

文化兴则城市兴,旅游旺则经济旺。廊坊的实践充分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既能让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又能让旅游产业走出同质化困境。以戏为媒、以旅为桥,凭借“串珠成链”的智慧,廊坊的全域文旅势能得以充分释放,“戏旅之城”的品牌光芒照亮京畿大地。持续深耕戏旅融合赛道,这颗京畿明珠必将在全域共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戏旅之城”的招牌也必将越擦越亮、越叫越响。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