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今日廊坊

图片新闻

水利高质量发展绘就安澜惠民新图景

2025年11月23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记者 王娜 字体:  

子牙河大城县段治理成果(无人机照片)。

水利投资额实现跨越式增长,成功应对多轮复杂汛情,多条河流入选省级幸福河湖,争创省级水预算管理试点、三河市入选全省第一批县级水网先导区试点,成功举办首届京津冀水利工程建设与防汛应急装备展……11月19日,记者从“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成果廊坊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水利局专场获悉,“十四五”期间,全市水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水动能”。

筑牢项目建设“主阵地”,水利投资再创新高。“十四五”以来,全市水利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70.6亿元,与“十三五”时期完成投资34.9亿元相比增长10倍;特别是2024年,全市水利建设项目投资完成151.1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实施东淀、文安洼、永定河泛区等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我市流域防洪格局进一步完善。截至目前,33个增发国债项目已完工26个,8个超长期国债项目全面有序推进。南水北调廊坊市“北三县”供水工程北三县段已基本完工,广阳段、北京段正在统筹征迁安置和施工建设,一批水安全保障工程加速推进,为构建全市安全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夯实防汛抗旱“基本功”,全市江河度汛安澜。“十四五”以来,全市水利系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扛牢水旱灾害防御天职,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完善上下游信息沟通机制,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成功抗御2021年极为罕见的夏秋连汛、2023年旱涝急转的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2025年迅猛突发的海河“25·7”区域性大洪水。2025年11月11日,海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复盘检视会议在我市召开,全面回顾、深入剖析,将实战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助力持续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

深耕河道治理“责任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十四五”期间,省对市河长制考核我市连年处于优秀行列,2024年排名全省第三,创历史新高。2021年泃河等3条河流获评省级秀美河湖;2022年北运河等5条河流成功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区;2023年北运河等8条河流入选省级幸福河湖,入选数量全省第一,北运河、永定河被确定为典型示范河湖。与北京、天津等周边地区开展跨界河流“联席联巡联防联控”合作;成立全省首家水文服务河长制中心、我市首家“河长制学院”,助力探索治水管水兴水新路径。整治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468处,利用河北省河湖智能监控系统发现整治问题564处。永定河连续实现全年全线有水,潮白河、北运河等7条母亲河全部实现贯通有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引调江水8.98亿立方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支撑。

建设刚性约束“防火墙”,节水控水成效明显。“十四五”期间,全市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8.9万亩,实施农业灌溉水源置换49万亩,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14.1万亩,累计年压采地下水开采量1.14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全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考核我市3次获得好等次。全市规模以上非农取水、深层农灌取水和重点中型灌区取水实现在线计量全覆盖,初步建成取用水精细化计量监测体系。2024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24.9%和53.8%,均位于全省第一。创建节水型企业81家,建设公园节水驿站5个、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科普馆)7个,累计建成节水型高校占全市高校比例70%,2024年提前实现10个县(市、区)县域节水型社会全覆盖。全市深、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较“十三五”末平均回升5.62米和10.16米,浅层、深层严重超采区面积全部清零。

打出民生水利“组合拳”,城乡需求充分保障。“十四五”期间,累计争取中央、省级水利发展资金5514万元,建设了一批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工程,在文安县、固安县、永清县、大城县新(扩)建地表水厂5座;铺设地表水厂至村庄输水管网1281.57公里,提升改造部分村内管网2255.24公里;安装计量设施33806套,累计受益人口622.49万人。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维持100%;规模化供水率84%,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大厂回族自治县、广阳区获评全省农村供水县域统管试点县,农村供水县域统管覆盖县数比例达到80%。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