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深耕教育沃土 筑梦品质廊坊
近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成果系列新闻发布会教育专场,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关键举措与实践经验。
五年来,我市教育系统锚定“建设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在资源供给、队伍建设、质量提升、生态优化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突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教育动能。
■聚焦扩优提质核心任务 系列举措落地见效
我市教育发展的基础支撑持续加固、愈发坚实。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十四五”期间,全市共实施政府投资中小学校、幼儿园新改扩建项目211个,增加学位12.12万个,保障入学需求。2021—2025年全市共下达薄改资金7.5152亿元,规划新建、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规划新建、改扩建运动场面积28.4万平方米,购置设施设备40.69万台(件、套、册)。省民生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工程项目全部高标准完成。全域推进学校功能教室、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硬件基础。
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制定《廊坊市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规划方案》,推进“一县一案”“一市一策”工作。完成撤并学校36所,撤并中充分保障学生就近入学,闲置校舍则用于托幼、养老、农村社区服务等公益性事业,有效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集团化办学积极推进。“十四五”期间,全市组建覆盖35所高中学校在内的联盟4个,覆盖361所学校在内的义务教育集团(联盟校)75个,通过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进行帮扶带动,实现“弱校变强、强校更优”的良性循环,促进教育公平。
县中帮扶计划有序推进。指导文安一中与清华大学附中帮扶工作,推动全市18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与8所县域普通高中学校结对帮扶,河北经贸大学等3所省属高校帮扶文安二中等县域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师资力量日益雄厚
教师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全面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各县(市、区)常态化开展教师交流工作,全市累计交流教师9013人次,有力促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市共补充在编教师7168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9.2%,乡村教师占比50.1%,队伍结构和质量同步提升。名师引领示范充分发挥。全市在岗燕赵名师5人、特级教师87人、省级骨干教师326人,市级学科名师747人,市级骨干教师2247人,名优教师梯队模式逐步形成。成立市级名师工作室60个,成员750人,全年开展活动800余次,辐射带动教师近10万人次。
师资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实现中小学及幼儿园各学段的教学环节全面覆盖,累计参加国培19736人、省培1049人、市级培训达7000余人、全员远程培训22万余人。教师待遇保障持续提高。市直高中绩效工资控制线由1.1倍提升至1.5倍;面向各级各类教师的惠师政策已相继出台,并在出行、旅游、就医、住房等方面持续推进。
■多元举措精准落地 教育生态持续优化
我市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格局加速形成、综合成效充分彰显。全市中小学校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创建7所省级中小学校党建示范校、9所培育单位。成立廊坊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及“1+N”联盟,举办专题研讨会4次。遴选20名行业先进模范,建立首批廊坊市“大思政课”校外师资库。推动县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20名市直部门行业领域专家进校园讲思政课,进一步拓宽学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形式。
智育启智扎实推进。全力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实现课后服务学校和有需求学生“两个全覆盖”,获评省级课后服务示范县3个和示范校26所。开发课后服务课程500余门,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20家,家长满意度达96.7%。
身心健康全面提质。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保障中小学15分钟课间时长、每天1节体育课及不少于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建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各类体育特色学校655所,形成多层次体育特色学校集群。每年对小学高年级至高中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对异常学生建立“一生一案”,落实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
美育劳育同步提升。全面开足开齐美育课程。规范研学基地管理,保留优质基地57家。连续5年举办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搭建展示平台,助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区”联动 彰显廊坊教育特色
自2020年起,我市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简称“三区”),标志着我市基础教育改革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以“三区”联动为核心,构建“一主双翼”框架,聚焦优师培养与智慧校园建设等关键领域,形成鲜明廊坊特色。全市997所中小学实现智慧教育全覆盖,培育多项可复制推广成果,斩获省级以上精品课280节,连续两年河北省获奖比例第一,成果辐射多省区并获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
改革成效体现在四大维度:学生发展上,核心素养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竞赛获奖年均增长25%;教师成长上,数字素养迭代升级,智能工具使用率从35%升至82%,省级精品课获奖率持续领跑河北;均衡发展上,薄弱校与优质校学业水平差距缩小15%;区域影响上,承办3次全国性会议,6篇案例获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奖项,逐步形成具有区域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廊坊教育特色模式。
■协同发展深度融合 京津冀教育联盟成果显著
对标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多维联动聚力攻坚,我市教育协作实效持续放大、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教育联盟合作成果持续深化。与北京市大兴、天津市北辰区确定8对“结对”学校深度融合发展。同年,与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优选63所学校建立12个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1个中等职业学校联盟、1个幼儿园联盟和1个特殊教育联盟。三地在学校共建、资源共享、教学共研、教师共培、学生共育等方面深度开展合作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
合作共建学校高质量运营。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于2021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总体运营良好。三河市第六中学2024年9月以联盟校的身份加入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教育集团。
中高职贯通培养成效显著。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成功落户我市。全市3所中职学校与天津2所中职学校开展中职“2+1”联合培养,4所中职学校的7个专业与北京3所高职院校开展京冀跨省“3+2”贯通培养,中职学生升学渠道稳步拓宽。
■多维发力筑牢教育根基 促进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立足全方位保障核心目标,多项举措落地生根,教育健康发展的安全底线与公平根基愈发牢固。
安全法治防线全面筑牢。校园安防建设实现4个“100%”,健全全域覆盖、精准防控、闭环高效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构建了“常态化+专项化”相结合的法治教育模式,广泛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已实现全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覆盖。
办学行为规范成效显著。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控制到4.59%以内,完成省定5%以下目标任务。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构建了“逐年压减、动态规范”的调整路径,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清零,且不再新审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重点群体就学保障全覆盖。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原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读巩固率连续多年保持100%。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权利,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08%,超89%的省定目标任务。重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安置,建立“一生一档”工作台账,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安置率和学籍注册率均达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