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动态
民生煦暖明珠城——2019年我市深入推进民生工作综述
民生,民之所倚,政之所向。一座城市,只有持续不断地改善和保障民生,发展才有强大而厚实的根基。
2019年悄然已过,站在新的节点上回望过去:面对宏观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的新形势,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坚决兜住民生底线,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这一年,我市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这一年,我市积极推进23项民心实事,用心用情回应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这一年,政府用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绩向百姓交出了一份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温暖了民心,也稳稳托起了廊坊这座魅力之城的幸福感。
增投入办实事,民心工程更见成效
2019年1—11月份,全市民生支出467.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在强大的财政支撑下,我市23项民心工程稳步推进,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老百姓织密了民生福祉的保障网。
“小区建成20年了,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这下好了,问题都解决了,感谢党和政府让老百姓安居乐业。”71岁的憩园小区居民王文龙对眼前的居住环境赞不绝口。
老旧小区改造是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是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德政工程,是不得不干、必须干好的底线工程。2019年,我市启动实施72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建筑面积920177平方米,针对安全问题、居住功能提升及环境治理三个方面进行集中改造。目前,72个老旧小区改造已全部完工,一排排旧房屋焕发出新生机。
民之所呼,我之所应;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宜居,仅仅是政府回应群众关切与所思所盼的一个方面。我市在积极推进23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把网上留言、社会反映、调查研究中最为突出的棚户区、老旧管网、城中村改造,以及教育、医疗、就业、食药安全、停车难等11件实事作为重中之重,高质量推进,高质量惠民,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加速”助力。
数字,是检验成绩最有力的证明,更是丈量幸福生活的一把标尺。截至2019年12月份,我市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21万座,新机场北线高速公路(廊坊段)累计完成投资29.1亿元,普通干线公路完成26.17公里,棚户区改造新开工4853套,累计施划机动车停车位3.09万个,非机动车停车线8万延米,改造或新建生鲜超市、菜市场、农贸市场等便民市场11个,新改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程全部完成,廊坊长途客运站在省内首家实现“刷脸”支付售票、实名制“刷脸”检票。
—桩桩民生实事,撑起了普惠民生的幸福伞,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促就业兜底线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能在即将毕业时找到这份工作,真是太幸运了!”201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子恒,在当年3月份举办的“送岗位进校园”活动中,找到了心仪的公司并应聘成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19年,我市举办各类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积极搭建对接平台,组织省内外多家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同时,组织政策宣传、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为众多毕业生找到了满意工作。
就业稳,则人心定。2019年,我市把促进城乡各类群体就业作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水平,结合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小额贷款担保、创业指导等多项服务,全方位拓宽就业渠道。
截至2019年12月份,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911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68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3.05万人,分别超额完成当年目标任务,全市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兜住民生底线,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同样重要。
“没想到低保标准又提高了!”安次区杨税务乡的村民刘志民说。由于儿子儿媳都是智力残疾,只能靠他一人维持全家的生计。看着政府的帮扶政策越来越全面,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2019年,我市印发了《关于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的通知》,从2019年7月1日起,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由平均每人每月600元统一提高到了685元,城乡特困人员生活补助标准由平均每人每年11520元统一提高到了13152元。
廊坊开发区、三河、大厂、香河和固安等县(市、区),根据自身情况,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900元,全市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月783元。不论低保特困市定标准、全市平均标准,还是县级最高标准,均居全省第1位。
“兜住民生底线”,兜住的是困难人口的基本生活,兜起的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在这一项项保障举措中,老百姓感受到了真情实意的民生“温度”。
优教育精医疗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廊坊一中新址投付使用,廊坊一中开学!”2019年9月1日下午3点,廊坊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徐永辉宣布。
廊坊一中搬迁新址是我市强力推进主城区教育扩容提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件大事。廊坊一中新址占地300亩,90个教学班,可容纳4950余名学生,吃、住、学、用功能齐全。
围绕消除“大班额”,我市加紧实施了77个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项目,2019年以来累计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2万多个,全市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降至9.08%,超大班额比例降至2.12%。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廊坊的措施与成绩远不止如此。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的教育资源与京津接上了轨,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了京津优质教育资源。
在北京·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上,我市与北京市教委签订了《关于北三县地区教育发展合作协议》;与京津学校开展各类交流互访、科技文艺展演、比赛竞技活动数十次,惠及学生20余万名;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区大厂拓展区项目和北京师范大学廊坊开发区附属学校项目开工建设,在家门口享受京津优质教育资源正逐步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领域也有了新突破。
去年下半年,我市落实京津18家医院异地就医与廊坊报销待遇一致的惠民政策。廊坊参保人在京津18家医院就医,执行参保地同级级同类定点医疗机构待遇标准。
和之前相比,通过医院转院和通过医保经办机构转院,城镇职工医保患者分别多报销5%和15%,城乡居民医保患者分别多报销10%和20%,老百姓不仅能享受京津优质医疗服务,还减轻了京津异地就医的负担。
健康无小事,提升老百姓在看病就医上的获得感,功夫必须下在“一枝一叶”上。
——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城市医联体、县城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三种模式医联体建设,将优质的医疗资源逐步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有效就医。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对全市62所基层卫生机构进行改扩建,彻底解决了800人以上的行政村无卫生室问题,让老百姓小病不出村。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31家市、县公立医院全部开展了以药品零差率销售为标志的综合医改,药品平均降价12.5%,强化医保、医药、医疗、医价“四医”联动,全市平均药占比降到31%,耗材占比降到23.8%,医疗费用增幅控制在8%以下。
……
民生改善之路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刚刚召开的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明确,2020年我市将实施21项民心工程,持续抓好基本公共服务,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仍占据重要位置。一幅民生稳定、社会和谐的动人画卷,正在这座京畿之城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