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动态
织密住房保障网 圆万家安居梦
“去年10月份提交申请,没多久就成功配租到了一套公租房,真是太激动了!”2025年3月,在廊坊市区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摇号现场,市民刘慧的话语道出了众多保障对象的心声。
从棚户区改造的加速推进到保障性住房的精准供给,从服务流程的优化升级到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提前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一张覆盖广泛、保障有力的住房保障网越织越密,让新市民、青年人及困难群体的安居梦想照进现实。
棚户区改造是住房保障的“重头戏”,更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抓手。“十四五”期间,我市城镇棚户区改造计划开工19071套,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工棚户区改造项目5.9万套,远超计划目标,让数万家庭告别旧居迎来新生活。2025年,全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计划交付4348套,实际已交付4448套,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交付任务;城中村改造计划开工3061套,正按计划推进;3套计划改造的城市危旧住房已全部启动。
今年8月,由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廊坊董常甫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北地块13栋住宅楼主体结构全部封顶,标志着这一重要民生工程向“如期交房、优质交房”目标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不仅将改善安次区居民居住条件,更同步完善了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速推进,为新市民、青年人筑起“温暖港湾”。“十四五”期间,我市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00套以上,目前已筹集0.8万套,提前完成任务。2024年,我市创新将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与人才引进工作相结合,把人才公寓项目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规范管理,这一举措成功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清单(第六批),为住房保障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廊坊样本”。
2025年以来,我市1696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已全部筹集到位,同时计划全年发放公租房补贴80户、16.89万元,形成“租补并举”的保障格局。为确保保障房供给可持续,我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体系。对政府运营、租金优惠力度大的保租房适当设置准入限制,对市场化运营或单位持有的保租房,科学确定准入条件与审核流程,实现社会效益与运营可持续的有机统一。
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推出,进一步完善了住房保障体系。2025年5月,我市公布《廊坊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明确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面向中心城区住房困难的工薪收入群体和引进人才等配售,通过新建、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等途径筹集房源,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70至120平方米,满足保障对象居住需求。
公平分配是住房保障工作的生命线。我市始终以严格程序守护分配公正,让保障政策真正惠及需要的群众。2025年3月的公租房实物配租中,儒苑小区、汇贤城东区等59个项目的1182套房源公开分配,涵盖不同面积段的各类户型,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经过严格审核,804户符合条件的家庭参与摇号,其中优先配租家庭201户、低收入家庭341户。摇号分三轮进行,全程由市纪委监委驻住建局纪检组、公证部门监督,电脑随机产生的选房顺序号确保了分配过程的公开透明。
“近年来,我们不断扩大公租房保障覆盖范围、优化服务流程、升级智慧平台,实现保障房供给与需求的高效衔接。”市保障性住房事务中心主任扈亚洁介绍。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公租房申请材料从29项精简为1项,公共租赁住房资格申请审核,由原来的“三审”模式变为“二审”模式,“三审一公示”压缩为现在的“两审一公示”,准入审核时限缩短至30个工作日以内。依托“冀时办”APP和全省联审联查平台,实现了线上申请、联网核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同时,为更好地适应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新变化,不断优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形成“租、售、补”并举的住房保障新格局,我市修订完成并实施《廊坊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管理办法》,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从中心城区城镇户籍人口扩大到常住户口,保障级别增加至5类,进一步兜牢了民生底线。
从棚改安置房的拔地而起到保障房的精准供给,从申请流程的便捷高效到分配过程的公开透明,“十四五”期间,我市住房保障工作交出了一份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市共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53103套,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政策温暖中实现了安居梦想。
“我市将持续优化实物配租分配模式,深化线上服务功能,提高公租房小区居住品质和服务水平。”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长谢占全表示,随着住房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我市将持续织密民生保障网,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安居乐业中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