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要闻
奋进的河北·“十四五”答卷丨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七):河北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强调。
燕赵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十四五”期间,河北省统筹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017项,投入文物类专项资金27.3亿元;全省博物馆举办展览4000余个,年均开展社教活动万余场次,累计接待观众1.66亿人次;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支持艺术创作资金1亿元……

日前,在邢台市南和农业嘉年华景区非遗潮市,小游客被非遗手工花馍吸引。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赓续传承,守护燕赵文化根脉
轻轻按压洗耳球,保持出气缓慢匀速,用软毛刷小心清理,不久前,承德避暑山庄永佑寺舍利塔一处壁画前,文物修复人员认真清理壁画上的积尘积垢、水渍泥渍,经过“体检治病”后的壁画重焕光彩。
“这座有着270多年历史的舍利塔,代表了当时高大砖结构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的最高水平。”承德市文物局工程中心主任于洋介绍,历经上百年风雨,舍利塔一至九层出现不同程度生物侵害、点状侵蚀等病害现象。历经一年,至今年8月永佑寺舍利塔文物修缮项目全部完工。
近年来,河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246支普查队伍、1537名普查队员、179个县级普查单元……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开展以来,河北全力推动“四普”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截至目前,新发现文物数量达1万余处。
“文物和文化遗产凝聚着先人智慧,摸清文物资源家底,全面掌握文物数量、分布、特征,才能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火起来。”河北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孙晶昌说。
河北省近年制定出台《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等;推动元中都、泥河湾等七处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并全部实现挂牌或立项;加大科技考古力度,推动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强化保护,赓续传承,文化根基更加深厚、更加牢固。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研究制定多份非遗保护方面政策文件,完善名录管理体系,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审核评估和退出机制,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作,建立全省非遗档案资料数据库。截至目前,全省建设非遗工坊1170家,线上线下累计培训超105万人次。
守正创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对文化最好的传承是创造新的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实现历史智慧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戴上AR设备,庄严精美的响堂山石窟“穿越”到眼前;裸眼3D技术,让长信宫灯执灯宫女在虚拟画面中轻盈漫步……近年来,河北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沉浸式体验、线上演播等文旅新业态快速崛起。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走进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燕赵故事荟”沉浸式文化空间,常山战鼓、二人台等节目通过多维声场设计和纯听觉语汇向观众呈现,让人沉浸感受到燕赵之声的慷慨热烈。“我们遍访全省各地戏曲演出团体、非遗守艺人,将大量素材精心挑选后再进行科技加工。15台激光投影设备织就的800平方米流动史诗画卷,通过高度融合真实影像、CG动画和AI影像技术,让中华文明以更加活泼新颖的形式走进百姓日常。”河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解欣介绍。
来到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有还无”剧场,近40米长的数控水帘与雨雾效果设备形成迷离水幕,571台灯具与声压级达130分贝的音响营造了太虚幻境。通过设计创新和科技赋能,这里已成为一个充满东方美学魅力的戏剧幻境。“我们对《红楼梦》经典的创新传承永不停止,让传统经典走进当代人生活的努力永不停止。”新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王大为介绍,新颖的创作理念颠覆了人们对戏剧的传统认知,自2023年7月向公众开放至今,已累计演出超2.3万场,观演人次超1200万。
博物馆同样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定州博物馆文创展示区,定瓷灯罩、文物原型冰箱贴产品,吸引各地游客选购。该馆依托5万件馆藏文物,通过AI视频交互、情景舞蹈等多元形式,让文物活起来,同时开发700多款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去年接待观众超60万人次。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徐艳红介绍,截至今年10月,河北省备案博物馆总数达409家,共举办社教活动7328场次,接待观众共5002.26万人次,河北文博的“破圈”密码,正在以百姓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着创新实践。
博物馆渐成新顶流,“非遗热”“考古热”百花齐放,“国风”“国潮”万紫千红……在火遍全国的“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口号鼓舞下,越来越多的人游历燕赵大地,追逐心中的“诗和远方”,生动展现着中华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迸发的蓬勃生机。
人民至上,创新惠民形式满足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始终是河北省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对真实发生的感人故事进行创作,展示时代精神,传达时代脉动、社会需求和人民心声,给予观众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这应当成为剧作家自觉的追求。”著名编剧孙德民先后创作出数十部戏剧和十多部影视剧,《青松岭的好日子》《大漠日记》等作品都是他在为时代、为人民画像。
不仅孙德民,河北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大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人生大事》《北京2022》、广播剧《马兰的歌声》、歌曲《无我》《今朝》等6部作品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杂技《龙跃神州——中幡》获文华奖;电影《闪耀少年之空中接力》等获第38届金鸡奖……
近年来,河北省深入实施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通过推进名家传戏、剧本征集、传统剧目复排等项目,不断夯实艺术创作基础。“十四五”期间,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支持艺术创作资金1亿元;争取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金6758万元,近50部作品入选国家级展演活动。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刘浩琳介绍,河北省以品牌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承办国家级文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展演展示,搭建起专业化、高品质的文化艺术交流展示平台。同时创新拓展传播渠道,依托文化惠民工程,推动优质艺术资源进乡村、进校园,加强艺术普及,实现艺术为民。
武安市楼上村,与湖南浏阳跨省连线上演了“平调落子花鼓戏,河北唱来湖南和”村晚;康保县举办冀蒙晋陕四省区“二人台好声音”优秀作品展演,实现村晚四省联动……2024年以来,河北省坚持百姓视角、百姓态度、百姓语言,创新惠民新场景,构建惠民新格局,突出文旅融合,在全省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性、融合性、趣味性村晚活动,成为群众才艺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场。
“四季村晚”让人民群众的活力创造力充分展现;“遇见艺术”惠民演出让文化艺术从殿堂走向群众;“冀图邮书”惠民服务项目,实现覆盖全省的“一键借阅 送书到家”服务……以人民为中心,还要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82个、文化馆183个、美术馆4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283个;2021至2023年,全省每年组织发放文化惠民卡30余万张、文化惠民券300余万张;2024年至2025年,全省每年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2万场以上……
放眼新时代,河北不断激活新引擎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一幅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图景,正在燕赵大地徐徐铺展。(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刘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