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要闻
奋进的河北·“十四五”答卷丨办好民生大小事 托起百姓幸福梦

文字整理/解楚楚 制图/孙涛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11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十四五”时期河北省民生领域工作成绩单。
“河北福嫂”京津就业总体规模达到15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到188元,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最低工资标准的90%;全省技能人才新增440.0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新增188.74万人……翻看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串联起民生改善的坚实足迹。
稳稳托住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盘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是就业工作的“牛鼻子”,也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头戏”。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颜世东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河北省坚持精准施策,强化分类帮扶,持续拓展就业空间、打造优质岗位,稳稳托住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的基本盘。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城镇新增就业的主体。
五年来,河北省统筹把握青年特点和就业规律,一方面挖掘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招聘潜力,扩大“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实施规模,发放补贴资金43亿元,征集见习岗位18万个,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筑牢“稳定器”。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百日千万专项招聘行动等,健全主动联系、按需服务、定期回访的全链条服务机制,把岗位和服务直接送到高校毕业生身边,确保毕业生求职有人管、有人帮、有人扶。
农民工是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聚焦农民工群体就业需求,五年来,河北省深化区域劳务协作,建立京津冀鲁苏和“五省六方”劳务协作机制,通过全程跟踪对接、精准匹配服务,有序组织劳务输出,让农民工“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更省心方便。
河北省还深入开展“河北福嫂”劳务品牌提升专项行动,在京津布局82个“不住家”家政服务站点,有针对性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专项培训,促进15万名“河北福嫂”到京津稳定就业。另外,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发挥好零工市场、帮扶车间作用,助力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90万人以上。
当下,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普遍面临市场竞争力较弱、就业渠道较窄的困境。河北省聚焦大龄、残疾、登记失业青年等就业困难群体,深入开展摸排走访,做实做细就业困难对象台账,落实“1131”就业服务,通过“一对一”跟踪对接,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全省已有139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4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他们对生活更有盼头、更有期望。
织密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社保乃民生之依。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仓志介绍,“十四五”以来,河北省在坚持基本养老保险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推动扩大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
目前,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十三五”末的1409万人增加到1698万人。“十四五”期间,河北省每年为近80万名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费,确保困难群体应保尽保。
河北省壮大企业年金规模,先后开展了高层次人才企业年金试点、园区年金试点工作,持续简化企业年金建立流程,创新运行机制,并在雄安新区建立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不断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和基金规模。目前,全省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2914家,基金规模达425.83亿元。
此外,河北省还大力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2022年11月,全国36个先行城市启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河北省的石家庄市、雄安新区位列其中。自2024年底全国范围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以来,河北省个人养老金累计开户800多万人。
人社领域公共服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社保经办服务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十四五”期间,全省人社系统用心用力提升社保经办服务水平,创新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打造了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改造系统33个,实现188项业务网上办理。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为群众提供不见面服务超1亿人次,办事好评率保持在97%以上。
河北省还全面实施高效办成“退休一件事”改革,将三个部门共9个事项整合为“一件事”打包办理,办理时间精简70%以上。持续深化京津冀社保经办协同,三地联合建立资格认证、数据共享等9项工作机制,推出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社保个人权益记录查询打印等21项“同事同标”事项,实现京雄14项、津雄7项高频业务直接办理。
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省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主任赵进华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技能人才新增440.0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新增188.74万人。预计到2025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4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78万人,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为努力打造服务全省产业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河北省着力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政策体系,畅通技能人才纵向晋升通道,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组织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目前,全省27家企业评聘特级技师81名、首席技师8名。
同时,河北省推动技能人才横向融通发展,在工程、农业等8个系列实施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比照认定。目前,全省560名高技能人才取得专业技术职称,9712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搭建起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全省布局新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4家、技能大师工作室75家,提供资金支持2.14亿元,进一步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根基。
在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河北省注重为博士后等青年人才铺路搭桥,推出平台建设、科研资助、出站留冀等政策组合拳,让博士后等青年人才更安心地在河北搞研究、出成果。目前,全省累计招收博士后3189人,较“十四五”初期增长了28.67%。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印发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27个职称序列,新设大数据、智能制造等职称评审专业11个,向28家单位下放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限。
另外,京津冀三地人社部门签署人才工作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在职称资格互认、继续教育等15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积极促进区域人力资源流动和人才交流共享。(河北日报记者 解楚楚)



